我国企业的碳金融是如何实践!
我国企业的碳金融是如何实践!首先我们来了解下背景情况【碳中和】和「碳达峰」是2020年的年度热词,「双碳」目标的提出再次激活了市场机制引入后的碳排放产业,也使得国内的碳金融市场行情向好。本文对近年来国内企业在碳金融市场的实践状况进行了分类梳理,首先对碳市场有关的政策文件、碳市场运行的市场机制进行了概述,然后介绍了非金融机构企业是如何参与到碳市场之中,并围绕最重要的3个碳排放产品CEA、CCER和GEC展开论述,并列举了部份典型案例;接着介绍了金融机构是如何参与到碳市场之中,按照碳资产交易和碳中和相结合的金融工具展开论述,也简单介绍了相关案例,最后对建设碳金融市场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文章从企业的视角出发,对企业参与碳金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一、我国碳金融市场概述
(一)相关政策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中宣布我国将努力争取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同年10月,「双碳」目标即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上被列入「十四五」规划。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发布、国务院印发了《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文件中提出,为实现在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25%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量/GDP比2005年至少下降65%的目标,也为继续践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的约定,我国将规范碳排放计量核算体系,完善绿色电价制度,加快发展绿色金融工具(如绿色贷款、绿色股权、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进一步推动碳排放权、用能权和电力交易市场化,加强试点配套设施建设,引导企业主动承担低碳环保的社会责任。同月中旬,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和国家能源局就联合发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的若干意见》,共同为节能减排建言献策。回溯2020年12月,生态环境部为向碳金融市场提供相关法规支持发布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2022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政策文件的支持表明,近年来,我国的降碳减排步伐不断加快,碳金融市场建设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支持。
(二)市场机制
为了降低温室效应降低碳排放,创新性地引入市场机制,在市场机制中,碳排放权的相关产品(CEA、CCER、GEC等)可以作为交易对象,它们被赋予了金融产品的属性,可以像金融产品一样在市场上交易流通。 碳排放配额的一级市场,由报备、审核、发放配额三个主要环节构成,由生态环境部2020年12月印发的《2019-2020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发电行业)》可见,被相关部门纳入碳排放权配额管理的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碳排放情况向主管部门报备,主管部门会根据其实际设备和核算标准制定减排计划并发放碳排放权配额。自愿减排项目的申请,依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应对气候变化司(后属生态环境部)2012年6月印发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要在国家主管部门登记备案,并由第三方审核机构对项目的减排情况进行核证。绿色电力证书的核发规则是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国家能源局在2017年1月印发的《绿色电力证书核发及自愿认购规则(试行)》,通过资格审核的企业向国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每月申报上传绿色发电量并根据对应的减排量获得绿色电力证书。
碳资产的流通市场以交易场所为中心进行流通,我国有9个交易场所可以交易CEA和CCER,分别是2008年成立的北京绿色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权交易所,2010年挂牌的深圳排放权交易所,2011年成立的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和重庆碳排放权交易中心,2012年挂牌的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2014年投入运行的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以及2016年开启的海峡股权交易中心。我国可以认购GEC的交易平台是绿证交易网。企业或组织可以在交易平台开立账户进入交易,部分交易也会对个人开放,目前二级市场主要参与者是以能源类企业为代表的重点排放企业,如图所示∶企业1、2、3代表拥有配额的重点排放企业。企业1是碳排放量低于碳排放权配额的情况,它可以将多余的额度在交易所直接卖出;企业2是碳排放量高于碳排放权配额的情况,它可以在交易所购买所需要的配额,也可以购买需要的自愿减排量,企业1、2之间也可以直接协商交易配额;企业3是碳排放量与碳排放权配额相同的情况,可以直接向主管部门清缴履约;自愿减排量作为配额体系的补充机制,企业1、2、3 都可以申请自愿减排项目,而没有配额的非重点排放单位企业4也可以申请自愿减排项目,供给方类型和数量得到了丰富和提升,当企业1的数量不足时为市场提供流动性,目前新的自愿减排项目已经不再审批;企业5是能源类企业,通常是企业1、2、3中的一部分,它们将绿色电力证书在认购平台上出售;而企业6可以是任何类型的企业,个人也可以参与绿色电力证书的认购,由于缺少出售渠道目前还未形成正式的流通市场。
相应地,为了使碳市场的交易更加活跃,部分交易所推出了相关衍生产品,例如碳配额期货,金融机构也推出了以碳资产为基础的金融产品,如碳信贷、碳债券和碳基金,不断健全扩充碳市场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