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碳金融 > 正文

碳量化、碳定价与碳金融是双碳利器

作者:碳排放资讯小编 发布时间:2022-11-11 09:40

  碳量化、碳定价与碳金融是双碳利器 减碳过程中,碳交易是业界公认最有效的工具之一,北京的试点已可印证。王乃祥介绍称,北京碳交易试点运行八年多来,激发了企业主动开展清洁能源转换等工作,如北京排水集团、北京公交集团等企业,通过节能改造、公交车“油换电”等方式持续推动减污降碳工作。在碳交易体系中,还离不开能够帮助企业和居民算清“碳账”的碳账户。据了解,北京绿色交易所正在主管部门指导下积极搭建北京绿色项目库及企业碳账户,为本市所有企业及项目建立碳账户,进行碳排放和碳减排核算。

碳量化、碳定价与碳金融是双碳利器

  北京绿色交易所的前身是成立于2008年8月的北京环境交易所,发展至今已是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环境权益交易市场之一。 双碳提供经济增长新动能,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矛盾新京报零碳研究院:很多人现在还很模糊,“绿”的标准是什么?比如近年高污染、高碳排放的行业开始改用清洁煤了,但清洁煤在2021年的绿色债券指导目录中被剔除,所以应该说它是“绿”还是“非绿”?类似情况该如何界定?有学者用经济学指标度量,即单位排放所对应的GDP,是否合理?

  王乃祥:什么是“绿”,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可以尝试从“绝对绿”和“相对绿”两个维度去理解。其中,从碳排放的角度看,“绝对绿”是指零排放甚至负排放的活动,即所谓的零碳或负碳;“相对绿”是指低排放的活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低碳。从绿色金融角度,对“绿”的标准或许可以从绿色金融支持的领域中寻找答案,比如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就明确对绿色金融进行了定义,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上述金融服务支持的领域,应该就是七部门用列举方式界定的绿色范畴。关于清洁煤的问题,是“绿”还是“非绿”,从不同的维度和时间节点做出的判断也是不同的。从现实国情出发判断,清洁煤是相对“绿”的能源;但从碳中和角度,清洁煤还是不够“绿”的。

  “绿”和“非绿”的度量指标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2021年10月,在我国政府向联合国更新提交的《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文件中,提出到203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65%以上等目标。因此,碳排放强度也可以考虑作为度量绿色的指标之一。《碳金融产品》标准在碳金融产品分类的基础上,给出了具体的碳金融产品实施要求,为金融机构开发、实施碳金融产品提供指引,有利于有序发展各种碳金融产品,促进各界加深对碳金融的认识,帮助机构识别、运用和管理碳金融产品,引导金融资源进入绿色领域,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今年4月,《碳金融产品》标准已由证监会发布实施,作为参与起草单位之一,未来北京绿色交易所会积极协助金融机构应用推广《碳金融产品》标准,服务绿色低碳投融资活动,同时根据市场实践反馈和其他起草单位一起修订完善该标准。

  加快发展碳金融市场,既要夯实产业基础和现货市场,也要构建完善碳金融制度体系。

  第一,提高认识,强化约束,争取提前实现2030达峰目标。一方面,压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继续强化碳排放硬约束。加强宣传教育和政策激励,提升地方政府和市场主体落实“十三五”碳排放控制目标的意识、决心和行动,争取提前达峰,并探索推动部分先进地区率先提出碳中和目标。研究建立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将总量控制目标细化分解至各行业、各地区,并强化考核。另一方面,培育交易活跃、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市场,尽快推动正式开展交易。遵循适度从紧原则确定碳配额总额,确保形成合理碳价。在交易方式方面给予交易机构更大的灵活性,在严格监管的前提下研究探索碳排放权交易场所开展连续交易和集合竞价。引入中央对手方机制,建立碳定价中心,设立碳配额预留机制与碳市场平准基金,完善价格调控。

  第二,培育绿色低碳产业,提升碳金融市场需求。着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碳捕集和封存等低碳技术,弥补高污染高能耗产业退出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负面影响,提升实体经济对包括碳金融在内的绿色金融的市场需求。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疫情后的经济复苏计划,如新增投资尽可能向绿色项目倾斜,在救助计划中附带“减排提效”条件等。

  第三,完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在法律层面明确碳排放权的属性。建议在《民法典》执行过程中,对包括碳排放权在内的环境权益的法律属性及可否出质等进一步予以明确。在部门规章层面,建议制定碳金融市场监管和交易管理政策,统一市场监管、交易制度、法律责任、激励约束机制、会计及税收处理等相关内容。

  第四,提升碳金融市场的定价权威性和交易效率。适当放宽准入,鼓励相关金融机构和碳资产管理公司参与市场交易、创新产品工具。探索建立碳金融行业自律机制。培育中介机构和市场,鼓励发展融资类、投资类、保障类、信息咨询服务类中介机构。鼓励数字技术与碳金融深度融合,利用大数据、区块链、智能投顾等先进技术在客户筛选、投资决策、交易定价、投/贷后管理、信息披露、投资者教育等方面提供更多支持。

Copyright 2015-2022 碳排放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7718号-7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