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场”已至 “碳税”会跟上吗?
“碳市场”已至 “碳税”会跟上吗?“碳交易”和“碳税”是碳减排的两项重要政策工具。目前,在碳交易方面,中国不久前刚刚建立了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碳排放占比最大的电力行业被最先纳入。而碳税方面,在公开层面仍是一个空白。
碳税作为政策工具有哪些优缺点
记者:碳税作为一项政策工具,它的优点在哪里?
陈占明:一是碳税可以直接依托现有税收体系,实施成本较低;二是碳税的覆盖范围较广,可以很好地涵盖那些排放较少的小微企业甚至个人;三是实施碳税过程中,政府可以将税收收入用于再分配、促进低碳转型等。
记者:那么,碳税的缺点在哪里?
陈占明:碳税的问题主要是难以对减排效果进行精准规划,减排总量具有不确定性。而碳市场的总量控制机制很好地解决了减排效果的不确定性问题。
记者:与碳交易相比,碳税实施起来会更简单还是更复杂?
李旭升:简单说,碳税是财税手段,属于带有强制性的政策工具,见效快,管理和实施成本比较低。但是碳税集中在财政手里,当前许多国家财政面临着高债务、高赤字,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后,各国财政能否对碳税进行最优配置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与碳税相比,碳市场属于自发性政策工具,更多靠市场调节。碳市场交易能够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有利于扩展金融进入碳市场的渠道和机制,但是对成熟市场的形成和规范可能会需要一定时间。
碳税主要针对煤电、钢铁、石化等行业
记者:从全球已有经验来看,碳税主要针对哪些企业?
李旭升:碳税主要针对使用大量化石燃料并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行业,比如煤电、钢铁、石化、有色、建材、化工、交通等。可以说覆盖面还是很广的。碳税的实施无疑将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迫使企业选择更多低碳替代品或低碳生产方式。
最近受关注较多的是“碳关税”,“碳关税”是碳税的一种,主要针对进出口货物。欧盟委员会近期公布了“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将于2026年起正式对欧盟进口的部分商品征收碳关税。碳关税的本质是贸易措施,未来碳排放核算规则、碳关税设置规则必将成为全球贸易规则制定的一个新热点。
碳税的推出可采取渐进税率的方式
记者:所以说碳税的实践变得越来越普遍了。如果中国要推动碳税落地,在政策设计上要考虑到哪些细节?有企业界声音担心,如果碳交易和碳税双管齐下,会不会压得企业喘不过气?
陈占明:碳税的推出最好是分阶段渐进式进行。一方面,在推出时采取循序渐进的税率,也就是在初始阶段先采取较低的碳税税率,后期再逐步提高税率水平。如果直接实施较高税率的碳税,对部分高耗能企业可能会造成较大冲击,而这些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就业方面具有较大贡献。此外,渐进的税率还可以给企业较为充足的调整时间,有助于帮助企业不断提高技术革新意识,促进企业低碳转型升级,提升企业的长期竞争力。
另一方面,碳税的分阶段推出还可以体现在征收对象方面,比如一开始可以先对企业进行征税,随着后期制度的不断完善,可以逐渐将征收对象扩展至个人层面。
什么是碳税?
碳税(Carbon tax)是针对某些造成二氧化碳排放的商品或服务,依照排放量来征收的一种环境税。
碳税的设置意图即是通过税收手段,抑制向大气中排放过多的二氧化碳,从而减缓气候变暖进程。碳税在运输和能源部门较常见。
值得注意的是,碳税多是国家内部征收。而碳关税是指主权国家或地区对高耗能产品进口征收的二氧化碳排放特别关税。碳关税本质上属于碳税的边境税收调节。
碳税与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差异?
碳税具有规范的税收体制和完善的法律规定,因而政府的管理成本更低,在进出口的国际税收协调方面难度也更低。
碳排放权交易体系采取总量控制原则,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进行交易;二是主要适用于高排放、高污染、高耗能的大型企业;三是采用配额分配方法管理,如依据排放和生产情况设定各地区、各企业的配额,以及企业排放量的监测、核算等;四是设置注册登记管理系统、排放交易平台等交易保障条件;五是增强对企业的行为规范约束,包括对于企业减排责任的法律规定,对未能完成排放检测、报告和扰乱市场行为的罚则制定等。
适用对象上:碳市场比较适合排放量较大的大型企业,而碳税的相对灵活性则可以很好地覆盖那些排放量较小的小微企业;
运作效果上:碳市场的减排机制能够有效控制排放总量,但是交易价格存在波动性;而碳税的特征是通过矫正税率限定了碳价,但难以对减排效果进行精准的预测,减排总量具有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