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金融及转型金融思路
碳金融及转型金融思路【碳金融及转型金融思路】“双碳”背景下,金融业不止绿色金融 自从去年“双碳”目标的提出,各行各业的发展已逐渐理清了新的思路。而其中起到重要支持作用的金融业也被寄予了较高的期待。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曾在2021年9月举行的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年会上表示,我国已初步形成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市场环境,绿色金融在推动经济绿色转型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但与此同时,为实现充分助力“双碳”目标,金融业仍需进一步的转型和发展。
对于“双碳”背景下金融业的转型与发展,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在2021年12月23日举行的第七届北京金融论坛上指出了三条最主要的路径,除继续深挖绿色金融以外,还包括发展碳金融以及转型金融。本文将针对后两条路径分别作出现状分析和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我国自2013年起已相继启动了7个碳市场试点,于2017年底宣布启动全国碳市场,并于2021年正式启动全国碳市场发电行业第一个履约周期。想要使碳市场充分发挥低成本、高效率的减排作用,则需要通过价格这个“无形的手”来引导碳排放权资源的有效配置。目前全国碳交易市场仍处于逐步完善的阶段,主要以现货交易为主,考虑到碳交易具有较强的金融属性,碳期货等金融衍生品交易机制的引入可以使碳市场更为活跃,使定价更有效率。
截至目前,我国在碳金融方面已进行了相关的布局和实践。
转型金融
转型金融可视作是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补充。绿色金融体系的建立旨在引导资金流向绿色领域,集中体现为符合《绿色产业指导目录》及相关目录标准的“绿色”项目。然而实际上,“双碳”目标的实现过程将会极大地围绕在碳密集的“棕色”领域的转型,例如能源结构的绿色化。参考我国在相关领域的承诺,从2025年到205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应实现从25%到75%的提升。然而截至2020年,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占比仍高达56.8%。对化石能源的长期高度依赖意味着“绿色化”不可能一步到位,而必然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转型过程。因此,转型金融的参与至关重要,它可以针对性地为此类“棕色”领域的转型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助力“双碳”目标的分阶段实现。
不仅是在我国,转型金融即使从全世界范围来看也依然是一个新命题,距最初的提出也仅仅过去不到两年时间。
首先,应给予转型金融足够的灵活性。这是考虑到我国作为新兴市场大国和国际制造业中心国家,相较于欧洲等发达国家地区,我国碳密集、高环境影响的工业企业和经济活动势必会相对较多,因此在实现低碳转型的过程中,路径和阶段性目标设定也必然会与欧洲有较大差别。这就意味着,我国的转型金融不可盲目追随国际经验,需要尊重客观现实情况,按照“30·60目标”所确定的要求,设定适合我们自己的路径和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转型金融支持框架、标准、分类和管理规则等。
明确这一理念后,应尽快组织学界、业界的共同研究与讨论,确定出适合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的转型金融概念、标准和分类,以及相应的考核、管理体系,并在这个基础上提出转型金融支持项目目录。
无论是绿色金融、碳金融亦或是转型金融,在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进程中,金融业必将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反过来看,在金融创新层面,“双碳”目标的实现也将极大地促进金融业成熟稳定发展,最终加速实现金融体系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