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碳金融 > 正文

碳金融内涵

作者:碳排放资讯小编 发布时间:2022-10-22 09:59

  碳金融内涵 碳金融市场即金融化的碳市场,它是欧美碳市场的主流,也是中国碳市场的发展方向。碳交易市场是以碳排放权配额和项目减排量等碳信用为交易标的的市场,是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工具。

碳金融内涵

  一、碳金融内涵

  碳金融的定义分为狭义与广义,狭义上的碳金融是指与碳排放权交易相关的金融活动,包括碳排放权、碳金融衍生品交易以及碳资管业务;广义碳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又叫绿色金融。本文所涉及到的碳金融即狭义碳金融,绿色金融即广义碳金融。

  绿色金融市场主要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以及碳金融业务。碳金融业务是以碳排放权交易为核心,衍生出碳金融衍生品交易与碳资管业务市场,由三类业务组成。

  二、国际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

  碳金融市场产生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在《京都议定书》谈判过程中,确立了国际排放贸易(IET)、联合履约(JI)和清洁发展机制(CDM)三种碳交易机制。IET是总量控制下的配额交易体系,JI和CDM两种项目产生的减排量则可以用于抵消部分配额,两者结合形成了强制碳交易市场。

  《京都议定书》所列出的这三种市场机制,使温室气体减排量成为可以交易的无形商品,同时可以进行现货、期货的买卖,为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各类低碳债券、碳结构性存款等绿色金融创新纷纷落地。

  2005年1月,欧盟碳排放交易市场正式启动,碳排放权正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可交易商品。目前欧盟EUETs碳市场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碳交易市场,也是唯一一个跨国界的碳市场,该市场于2005年启动,涵盖28个成员国以及挪威、冰岛和列支敦士登,其交易量约占全球总量的3/4,总体交易量与交易金额逐年上升。

  碳金融衍生品

  我国的碳配额现货交易市场试点于2013年6月启动,2014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提及要推动期货市场的建设,发展商品期权、商品指数、碳排放权等交易工具。政府对金融衍生品的态度由谨慎转为鼓励,以碳远期为代表的碳金融衍生品相关市场规则开始建立。

  ● 碳远期

  目前全国7个试点碳交易市场中,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率先于2016年2月发布了《远期交易业务指引》,并于3月28日完成了第一单交易。2017年初,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与上海清算所合作推出国内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标准化的碳衍生品——上海碳配额远期交易,由上海清算所提供中央对手清算,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组织交易,这是国内第一个标准化的碳衍生品,也是第一个人民银行批准的且由金融交易平台与专业交易平台合作探索的碳衍生品

  由于《期货交易管理条例》规定期货交易只能在经批准的专业期货交易所进行交易,而现有七个试点碳市场均不具有期货交易资格,因此各碳交易机构纷纷从远期产品入手,探索碳金融衍生品开发,寻求“曲线救国”。

  目前湖北、上海和北京推出的碳远期产品均为标准化的合同,采取线上交易,尤其是湖北采取了集中撮合成交模式,已“无限接近”期货的形式和功能。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推出碳远期产品为线下交易的非标准合约,市场流动性较低。2016年4月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推出标准化的碳远期产品,上线至今日均成交量达到现货的10倍以上,显示出较强的市场活跃度。中国“碳金融”市场蕴藏巨大商机

  据有关专家测算,2012年以前我国通过CDM项目减排额的转让收益可达数十亿美元。为此,中国已经被许多国家看做是最具潜力的减排市场。那么,依托CDM的“碳金融”在我国应该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并蕴藏着巨大商机。

  由于目前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主要类型是基于项目的交易,因此,在我国,“碳金融”更多的是指依托CDM的金融活动。随着越来越多中国企业积极参与碳交易活动,中国的“碳金融”市场潜力更加巨大。

  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能源结构的调整,高耗能产业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都需要高昂的成本,温室气体的减排成本在100美元/吨碳以上。而如果在中国进行CDM活动,减排成本可降至20美元/吨碳。这种巨大的减排成本差异,促使发达国家的企业积极进入我国寻找合作项目。

  而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以前不需要承担减排义务,在我国境内所有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都可以按照《京都议定书》中的CDM机制转变成有价商品,向发达国家出售。我国“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10年单位GDP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要减少10%。在努力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通过大力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努力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必将有大批项目可被开发为CDM项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显示,目前中国提供的CO2减排量已占到全球市场的1/3左右,预计到2012年,中国将占联合国发放全部排放指标的41%。

Copyright 2015-2022 碳排放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7718号-7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