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和碳中和背后有什么机会?
常看到碳中和、新能源这两个词,是一回事吗?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长期来看,这是一段关乎全人类命运的进程,将引领我们进入一个更清洁、更富足的社会,其中蕴含的投资机会无可限量。但这个「长期」,指的是10年、30年、40年......我们是否拥有足够的耐心和智慧,去分辨其中真正的价值?而在短期,里面已经无比拥挤。你用朴素的直觉或许也能感知到,这恐怕未必是好的交易,更要小心被贪婪的情绪捕获。
无论如何,这值得我们花时间了解,一起看看吧。咱们先从「旧」能源说起,也就是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自18世纪的工业革命开始,人类开始用化石燃料提供的动力,替代人力和畜力驱动机器运转。在这个过程中,释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也就是说,要想发展经济,就要消耗更多能源,从而释放更多二氧化碳。根据历史数据测算,GDP增速与能源用量增速的相关系数高达90%。
所以,即使我们越来越意识到,人类活动已经对气候和生态环境产生不可逆的影响,极端天气灾害频发,最终会影响到我们自身,但也很难立刻下定「减少排放」的决心。到上个世纪90年代,国际上开始商量,咱们一起想想办法缓和全球变暖的问题吧!同时呢,谁都不希望自己国家的经济因此掉队,所以一直很难达成共识,吵了很多年。
就像气候变化专家丁仲礼院士所说的:排放权就是发展权。
我们常听到的「双碳」,也就是「碳达峰」和「碳中和」。 碳达峰,就是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以后不再增加了; 碳中和其实也很好理解,「中和」就是正负相抵,也就是通过节能减排、植树造林、「负排放技术」等等努力,使二氧化碳的吸收能抵消掉排放,实现相对的「零排放」。这个目标其实挺有挑战的。咱们国家经济体量很大,还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每年的能源消耗量和碳排放量都在不断增长。目前中国碳排放居世界前列,2019年咱们碳排放快达到全球的1/3了,每年100多亿吨。
欧洲国家和美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有70到80年的时间过渡,而咱们从现在开始到实现「零排放」的碳中和,只有不到40年。又要保证经济增长,又要实现「双碳」目标,时间还特别紧,怎么办呢?可以分前端、中端和后端分别来看。
前端——能源替代
中国的能源结构特别不低碳——「富煤、少油、贫气」。2019年的能源消费中,一半以上都是煤炭,煤、油、气这些「旧」能源,加起来占了85%。而清洁能源,也就是使用过程不排放污染物的能源,2019年消费占比只有15%。这也是我们在后面会详细讲到的核能和可再生能源,未来得靠提升它们的消费比例,来减少整体的碳排放。
未来一段时间,煤炭仍然是重要的能源支柱。所以,能让同样多的煤有更多产出的技术(提升能效),肯定也是机会。
中端——能源使用
在能源的使用方面,首先是对「高碳企业」和「高碳行业」下狠手,这些企业和行业的特点是依赖能源进行生产制造,化工、钢铁、有色都是重要目标。前几年的供给侧改革,就是给这些「高碳企业」去产能。接着从加大环保设备投入入手,使它们变成低碳、零碳企业。
所以,帮助高碳企业节能减排的公司未来也会很吃香。这类企业的名称里,经常冠以「节能」或者「环保」等字样,它们用自己的节能技术和设备帮其他企业实现节能管理。比如,通过炼钢技术设备的突破带动钢铁企业实现碳减排。再一个是交通行业,毕竟汽车尾气也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所以各国ZF都在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扶持,淘汰燃油车,比如对新能源车实施补贴,刺激了新能源车销量高速增长。根据规划,2035年以后,咱们国家马路上新增车辆都是新能源车了。
后端——能源处理
一个是能源的回收利用。像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如果能很好地融合,可回收的垃圾处理后循环利用,在环保和碳中和的双重加持下,有挺大空间的。另一个,就要考虑「吸收」二氧化碳了。即使到了2060年,也仍然会有部分产业会排放二氧化碳,要实现「碳中和」,就得靠自然吸收+人工努力。目前这块在投资上的讨论还比较少,就不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