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么是“碳中和”?
所谓的碳中和,简单的说我们额外排放了多少温室气体,就要从大气中吸收多少回去,实现数学意义上的“零排放”。这将颠覆人类两百多年以来依赖煤炭、石油、天然气建立的整个工业文明,很多我们熟悉产业、产品和公司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碳中和是未来四十年的全球发展方向
应对气候变化事关人类未来。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21年8月9日发布了最新的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明确表示,人类工业革命以来增加的二氧化碳排放,已经增加全球的热浪、强降雨、热带飓风等极端天气,也导致生物圈发生广泛快速的变化,造成了人类身体健康、基础设施、生态系统等方面的巨大损失。根据瑞士再保险研究所估计,如果不采取行动并导致气温上升3.2°C,到本世纪中叶,全球经济可能会损失GDP的18%。
本世纪中叶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世界各国在《巴黎协定》下设定了本世纪后半叶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目前已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零碳”或“碳中和”的气候目标。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已经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共识。
为了实现碳中和,以下几个方面将会面临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绝大部分的化石能源发电将在未来30-40年内淘汰速度,以后更多的政策都将往可再生能源倾斜。二是电气化、能效改进、智能电网、储能、分布式发电将成为新的方向。三是碳捕获、碳封存的商业应用将不断加快。四是以零碳为核心的供应链改革,越来越多的“碳中和产品”将出现我我们的眼前。
碳中和跟普通中国人的关系
中国在2020年9月22日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期间提出,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态度受到全世界的一直赞赏,也将改变很多人的生活。
应对气候变化是作为“负责任大国”应尽的义务
面对全球共同的灾害,中国作为占全球排放25%的最大排放国,践行减排责无旁贷,也是落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际举措。从人均排放上,中国约10吨/人,也超过了欧盟日本。从历史累计碳排放的角度而言,中国排了12.7%的碳,虽然还比不上美国的25%和欧盟的22%,不过也十分显著,而且还将快速增加。
气候变化同样对我国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清华大学等机构估计,目前中国与气候变化有关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达到年均500亿美元,占GDP的0.4%。在现有国家减排目标下,全球温升在2100年将达到3.5℃,气候变化损失占中国GDP的比重将达到5.6%,累计气候变化损失将达到189万亿美元。而在碳中和情景下,2100年全球温升可以控制在1.5℃左右,累计气候变化损失将减少到55万亿美元。
无论是出于排放大国的责任还是减少本国经济损失的意愿,中国都必须积极减排。
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产业升级重要抓手
咱们国家从“十二五”以来就高度重视气候变化,尤其重视低碳产业的发展。在这个时间节点,中国宣布碳中和目标,就是构建能源革命的“内循环”,用我们的市场来培育下一代能源、工业技术,绕开煤炭、石油体系下的技术专利壁垒,轻装上阵发展我们的高端品牌(看看电动车就知道了)。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全球减排这个绝对政治正确的口号,把中国的标准往世界推广,提升品牌溢价能力甚至摆脱石油美元,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根据清华大学前校长何建坤教授估计,2020—2050年能源、工业系统需要新增投资约为150万亿元。因此,我们看到碳中和目标提出后,各大投行、券商纷纷发布研报,并积极进行投资布局,希望在这个新赛道上找到下一个独角兽,新能源、电池、电动车也已经给这些机构带来了第一轮的回报。
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的影响。
除了产业上大家可以有新的发展机会外,大家的衣食住行也将发生很多变化。
在纺织业,越来越多的企业降低化工产品在衣物上的使用,转而选用亚麻、纯棉等天然材质,人们也会尽量降低购买的频率,尽量使用天然低泡沫型的洗衣用品并自然晾干。
在饮食上,越来越多的餐厅选取本地应季食材,降低物料存储过程的能耗,人们也同时尽量“光盘”避免浪费,尽量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使用,垃圾处理将深入人心。
绿色建筑成为主流,新房子选择电暖器、地暖、电热水器而不是烧煤烧气,人们也愿意选择符合低能耗标准的电器,智能家居将帮助居民更好地节能。
低碳出行成为主流,步行、自行车、公交地铁将更安全便捷,电动车将逐步取代燃油车,街上再也没有汽车尾气,无人驾驶和智能路网将大大提升出行效率。
在疫情时代形成的线上办公模式也将不断加强,并随着5G、VR、等技术不断完善,取代大量的差旅乃至现场办公,越来越灵活的远距离在线协作将成为新时代的高效工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