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碳中和?涉及到的产业机会有哪些?
啥是“碳中和”
这一段时间国家高层频繁“点名”碳中和,并且上周经济工作会议中,已经将碳中和和科技创新,扩大内需并列为2021年的八项重点工作。
但是问题随之而来,碳中和到底是什么?对我们有何影响呢?今天重点来解读。
什么是碳中和
碳中和=更经济+更清洁+更安全的能源结构。
为什么说更经济?
大家都知道我国多煤,少油,少气,每年在中东那里进口很多石油,如果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石油的使用,可以节约大量的外汇。
再有就是,电动机的能源使用效率要比内燃机的能源使用效率要高的多。
更清净就不用说,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
接着说什么更安全
目前我国一次性能源结构中石油天然气占比近 30%,且严重依赖进口、严重依赖海运,并且海运途径的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都是地缘政治要冲,因此需对地缘政治风险加以警惕。
中金公司更是认为,到2050年我国有望成为能源出口国。
中金公司认为能源转型也将有利于中国在能源供给上摆脱对海外的依赖。到2050年随着中国新能源车的渗透率达到约60%,石油进口会下降到40%以下的水平,提升国家的能源安全,而当中国完成可再生能源+氢能的平价,甚至我们可能会成为能源出口国,改变目前的全球能源版图。
以上就是碳中和的意义所在,既然碳中和对我国的经济意义这么大,那么市场空间有多大的呢?
碳中和的空间有多大?
中金公司从累计投资和年度产值两个角度看碳中和主题投资的规模。
1、国内清洁能源总投资2060年将会累计达到55万亿元。
中金计到2060年国内风电、光伏发电、核电装机将较2019年增长7x、35x、7x至1,660吉瓦、7,332吉瓦、386吉瓦,并催生储能装机达到电力装机的近30%。
中金测算以上装机需求合计将带来2020~2060年55万亿元国内绿色能源投资空间。其中,国内光伏新增装机20万亿元,风电新增装机14万亿元,核电新增装机5万亿元,储能新增装机7万亿元。
2、国内新能源年度产值有望从2020年的0.77万亿元成长到2060年的10万亿元水平。
新能源车方面,中金估算2020年动力电池年需求在46吉瓦时,2045年随新车销量增长将达峰在4,140吉瓦时,增长近90x。
而后随着新车销量见顶回落至2055年后稳定在2,875吉瓦时,对应新能源车年产值将从2020年的0.049万亿元,增长到2045年顶峰期的1.2万亿元/年,其中电动车占主要份额,剩余约0.04万亿元/年为氢燃料电池车产值。
3、碳中和仅仅是远期支票吗,十年之后见拐点!
根据清华大学气候研究院《中国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2020 年 10 月发布),“长期低碳转型”路径下,中国将于 2050 年基本实现 CO2 净零排放,于 2060 年实现全部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碳中和)。
因 此,碳中和承诺实质上并非 2060 年才得以验证的“远期支票”,要兑现这一承诺,2030 年前我们需要看到 CO2 排放量
涉及到的产业机会有哪些?
中金公司则建议围绕三条主线逻辑去选择投资:
1、技术变革带来的市场份额变化是主线。
包括光伏发电围绕效率提升、成本下降的技术竞赛持续白热化;大尺寸风机不断突破极限,以容量换取成本下降途径;锂电池技术从高镍向固态演化;汽车电气化带来的机会。
2、数字化浪潮下,下游应用端新的商业模式可能是下一个投资主题。
包括分布式装机降低发电门槛,打破发用二元结构;储能应用解决电网被动调节负担,以主动的发用平衡能力创造商业价值;新能源车智能化逻辑。
3、怎么选择穿越周期者,成长赛道中的传统行业。
包括光伏行业的典型代表如光伏玻璃、胶膜;新能源车领域如锂、铜、汽车玻璃。
除了上面这些,还有哪些被忽视的环节?
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新能源,如光伏、风电、新能源车以外,中泰证券总结出这四大主题及对应的十二个细分赛道有望受益于碳中和承诺带来的边际变化,且“坡长雪厚”:
1)电力脱碳主题:风电/光电实现对火电的规模化替代是“堵点”,对应储能、分布式光伏、特高压产业链;
2)终端电化主题:化工/商用车/建筑等较难电气化的领域脱碳是“堵点”,对应废钢处理、石墨电极、氢能-燃料电池、生物燃料、装配式建筑产业链;
3)节能提效主题:对应功率半导体IGBT产业链;
4)排放绿化主题:废塑料等废弃材料脱碳与碳收集是“堵点”,对应生物降解塑料、塑料回收、CCUS 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