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碳排放 > 正文

碳中和领域有哪些就业机会?

作者:碳排放资讯小编 发布时间:2022-07-25 18:42

  1950— 2000年,中国由于工业和城市排放(来自化石能源和薪柴不完全燃烧)导致的极端气象灾害增加了5倍。国家气候中心研究表明,20世纪是中国过去2000年以来最暖的百年之一, 区域增温幅度高于全球水平, 其中1/3左右的增温来自城市化引发的热岛效应。大气升温1℃,持水能力增加约7%。

  全球变暖引发水汽循环失常,将带来更多更强的极端天气和干旱、洪涝、台风灾害。我国相关部门推进的低碳城市、气候适应型城市、海绵城市、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等试点建设,都应纳入碳中和总体目标,发挥应对气候变化的协同效应。

  人类活动引发气候变化的归因机制仍具不确定性,适应比减排更为迫切。IPCC第五次科学评估报告(2014)指出, “人类活动极有可能(9 5 % 概率)是引发1950年代以来全球大部分升温(5 0 % 以上)的贡献因素”;第六次评估报告则以近乎不容置疑的语气表明:“毫无疑问,人类影响已经造成大气、海洋和陆地变暖。”

  需要注意,考虑到地球科学研究和气候政治的复杂性,不排除这一结论有可能是IPCC试图以科学名义强力督促全球加大减排力度的一个政治论断。但是日益频繁的极端灾害,警示各国适应尤为迫切。

  这就理解了我们为什么要搞“碳中和”!

  1.主动参与碳中和的两大原因

  因为近几年,中国面临的国内和国外环境发生了变化。

  中美关系由合作转向竞合 、中美关系这几年颇为紧张。

  中国必须要考虑,一旦发生军事冲突,中国非常依赖的海上能源通道就会被直接切断,这将给中国的发展带来灭顶之灾。

  届时带来的不仅仅是就业问题,整个经济都要面临严峻的考验。

  倒逼国内进行产业改革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国的产业也要寻求更高质量的发展。

  碳中和带来那些就业机会?

  1. 战略规划咨询,例如零碳路线规划,EGS/CSR气候相关咨询服务,大的律所和咨询机构都会这方面相关的机会和需求,而且随着全球气候问题越来越严峻,ESG投资热度的上升,这方面的需求也有增多的趋势可能会给新人入行的机会。这个方向往往对人员的素质要求比较高,有想要的机会就要去试。

  2. 碳核查,随着国内碳市场的发展,这个方向需求应该是比较大的,缺口也是比较大的,政府部门和咨询机构都会有相应的需求,政府的方向是区域性温室气体规划核查,咨询机构主要服务于政府机构和企业。这个方向也是比较好入行的一个方向,拿咨询机构举例,通常一个项目想要盈利,项目团队一般由一个老手和若干新手构成,老手指点,新手干活,活干的多了也就成老手了;但是好入行的往往也就意味着可取代性会比较强,收入天花板也可能会比较低,那么大家可考虑这个切入口,入行了还是要结合下面一条多维度发展。

  3. 体系咨询,体系认证,与温室气体相关体系,能源管理ISO50001碳排放基础,碳核查ISO14064,碳中和PAS2060,碳足迹PAS2050,这个方向需求与第2条类似,但是在专业上可能有所倾向,比如能源相关专业,暖通机电相关专业,绿建相关专业,并且有点工作经验的会比较有优势。

  4、储能技术、无论是传统能源还是新能源,都需要存储,储能市场也就应运而生。

  据测算,储能市场未来也将会有万亿级美元的市场空间。

  国内的某些企业,现在已经开始了转型升级,由动力电池向储能电池转变。

  尽管储能技术的发展,目前还面临着很多难题。但是一旦储能技术取得突破,就意味着新能源革命的到来。

  5.绿色建筑、我们以前搞建筑,是一种粗放型的发展方式。

  未来的建筑行业要大力发展近零能耗、零能耗建筑产品。

  近零能耗,是指利用可再生资源,优化能源系统运行,以最少的能源消耗提供舒适室内环境。

  零能耗,是指充分利用建筑物本体及周边或外购的可再生能源,使可再生能源全年供能大于或者等于建筑物全年全部用能。

  以前搞建筑,就是盖个普通的房子。

  今后可能就不同了,从大楼的整体设计到建筑材料再到施工方式,都要符合绿色建筑的要求。

  举个例子,国内的互联网巨头腾讯即将要建造的滨海大厦,就是一个“海绵型”建筑。

  广场上的透水砖将水吸收后,再用来浇灌花草;大楼的幕墙,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通过采用智能照明系统和节能系统,每年可以节约电能......

  国内外研究表明,中国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对减缓全球变暖的贡献约为0.2℃-0.3℃,有望带动中国上百万亿人民币的绿色产业投资,提升GDP增长率高达5%,同时因减排获得的健康改进社会效益将高达10万亿美元。如果考虑适应需求, 还将带来倍加的投资和就业拉动效应。 应切实推进“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落地,加大对气候敏感二三产业、重大战略发展区域、关键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重要生态功能区、社会脆弱群体的适应投入,夯实气候安全,确保国民经济安全健康高质量发展

Copyright 2015-2022 碳排放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7718号-7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