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机构入场,上海第二履约期交易破冰
9月4日,上海碳市场成交2014年碳配额(SHEA14)5000吨,成交价29.0元/吨,较前一收盘价上涨3.6%。这是上海试点在第二个履约期内的首笔交易,打破了第一个履约期结束后长达两个多月有价无市的状态。而更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交易是上海碳市场机构投资者参与的首笔碳排放交易,至此,中国7个试点均允许社会投资者进场。
9月3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于9月3日在其官网发布《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碳排放交易机构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实施办法(试行)》,标志着上海碳交易试点正式对投资机构放开。机构投资者可以申请成为上海试点的自营类会员直接参与交易,或委托综合类会员代理参与交易。据媒体报道,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已展开联系的投资机构涵盖各类企业,包括行业内的“低碳粉丝”、全国前五位的证券公司、银行、大型制造业企业等。上海试点仅允许在国内注册的机构投资者成为交易会员,在中国注册的外资也可以参加,自然人与其他境外投资方暂时仍未放开,未来仍有可能被纳入。
目前上海配额价格为29元/吨,与最高的44元/吨仍有距离,更低于北京、深圳等试点的价格,仍有一定上升空间。引入投资机构后,交易量和价格有望进一步上涨。
碳市场引入机构投资者,能使得参与主体多元化,增强市场流动性,撬动更多的社会资金用于节能减碳。与此同时,专业的投资者能为控排企业提供更为专业的政策指导与咨询服务,促进履约企业参与碳市场交易,有助于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但从长远来说,在仅有现货交易的市场中,交易仍然会集中在履约前后。此前深圳、天津和湖北市场在开市时即引入投资机构,交易一度十分活跃,但在一段时间后交易量也大幅下降。因此,想提高市场流动性和扩大交易窥膜,从根本上还是需要推出更多的交易品类,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上海作为中国金融中心,相信能在这方面为中国碳市场的开拓创新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