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启CCER市场还需打通哪些?
根据我国生态环境部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下称“管理办法”)中的定义,CCER是指“对我国境内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利用等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效果进行量化核证,并在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注册登记系统中登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
听起来很复杂,简单来讲,CCER就是一种碳抵消机制,即控排企业向实施“碳抵消”活动的企业购买可用于抵消自身碳排的核证量。
CCER的中文名称是“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为了更好理解它的涵义,我们不妨从其复杂的名字中拆分出两个关键词:“核证”与“自愿”。
“核证”指的是一个CCER项目在进入市场前,首先需要经过一系列严格的量化考察以及层层备案,“自愿”指的是这一交易标的有别于国家强制划分的碳排放配额,是一种环保减排项目主动发起的减排活动。将二者结合起来看,CCER就是一种“经官方指定机构审定并备案,由环保项目或企业主动创造的温室气体减排量”。
与只进行配额交易的全国性碳市场不同,CCER市场允许非重点控排企业进入,并为这些企业出售其经审定的自愿减排量提供了交易平台。这就为我国实行总量控制的碳交易体系带来了抵消机制——控排企业不仅可以在全国碳市场直接购买其他企业的排放配额,也可以选择在CCER市场上购买基于环保项目的自愿减排量用于抵消自己的碳排放量。
由于CCER项目种类广泛,所涉技术繁多,为避免过多的CCER涌入本地对碳配额市场造成冲击,在各地的CCER试点中,或多或少都规定了CCER可用于抵消的比例,基本在5%-10%不等。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只有配额不足的超排企业才有需要购买CCER,非超排企业也可以通过购买CCER置换其富余配额并将富余配额拿到配额市场上出售——这取决于该时点CCER和配额价格孰高孰低。但一般情况下,CCER往往比碳配额更便宜,所以一些重点控排企业通常会购买使用CCER抵消碳排放配额的清缴。
总结起来,CCER抵消机制,不仅可以扩大碳市场参与主体,以市场化补偿手段,促进林业、清洁能源等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还可以降低控排企业的履约成本。
12月4日,国际金融论坛(IFF)2022年全球年会上,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在中美绿色金融工作组会议上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去年中国启动了全国碳交易市场,这是一个重大的进展,下一步中国还要不断完善全国碳交易市场,同时争取尽早重启中国CCER市场。
CCER在实现“双碳”转型目标中能起到推动作用,但由于其交易量小、个别项目不够规范等原因在2017年被关停。有专家表示,此次重启CCER市场,不仅可以对强制性碳交易市场形成有益补充,还有利于最大范围地调动全社会力量减排,不过,重启CCER还面临着碳市场供给和需求两端不均衡等阻碍。
受季节影响一度关停
CCER,即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是将温室气体减排项目(森林/风光伏电站/甲烷利用)所吸收的二氧化碳进行量化、核证、出售。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相比,CCER是自愿,而后者是强制。
李高表示,CCER市场有利于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也为社会和企业参与这项工作提供了新平台,有助于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作为中国自愿减排市场中最为核心的碳金融产品,CCER不仅可以满足国内的强制减排主体、自愿减排企业/主体的碳中和需求,还能够为金融机构、碳资产管理机构、第三方咨询机构等市场主体参与国内碳市场提供参与工具。”绿色未来信息科技创始人张仕元认为。
不过,CCER市场最终被关停。2017年3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公告表示,暂缓受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方法学、项目、减排量、审定与核证机构、交易机构备案申请。公告称,在实际实行中,存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量小、个别项目不够规范等问题。
据了解,CCER交易量呈现季节性变化,这对参与者的信心造成了一定影响,此外,CCER市场存在供需不平衡的现象,2014和2015履约年度实际CCER市场供应量大于需求量,各试点碳市场也存在不同程度排放配额分配宽松的情况。
CCER交易离我们并不远
不过,进入到2022年,CCER重启的前景越来越明朗。1月5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积极组建中国雄安绿色交易所,推动北京与雄安联合争取设立国家级CCER交易市场。
10月27日,生态环境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时提到,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有益补充,有助于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目前正加快推进全国统一的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
为何要重启CCER?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认为,CCER重启是双碳背景下加速企业自主减排,推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要项目减排的必然选择,不仅可以对强制性碳交易市场形成有益补充,而且可以促进形成碳交易市场双规推进,形成刚性规则与柔性机制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市场体系。有利于最大范围地调动全社会力量减排,更加有效的参与全球气候变化应对。
重启CCER还有望给农业从业者带来额外收益。事实上,听起来高大上的CCER离农业并不遥远,CCER开发中最主要的项目包括猪粪便沼气回收利用、禽类粪便利用和畜牧类粪便利用,和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此外,各地还在积极探索多种多样的碳汇类型,如福建省就通过推广茶叶固碳技术,让茶农在种茶卖茶之余可以赚茶园吸收二氧化碳的钱。
张仕元认为,随着国内清洁能源发电、分布式光伏、绿色交通基础设施等新型减排业态的蓬勃发展,中国的CCER市场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机遇,在已有的CCER方法学的基础上,市场主体也会开发出更多更好适用于新业态的方法学。
平衡供需仍是重启关键
不过,重启CCER市场之路目前仍在路上,重启又存在哪些阻碍?宋向清认为,目前遇到的问题主要是碳市场供给和需求两端均无法适应扩容后的碳市场交易要求,存在扩围增量、均衡适配问题。
“从需求方面看,当前市场上CCER存量缺口已经存在,碳市场扩容后,CCER可能存在一吨难求的现象;从供给方面看,核证碳减排项目涉及行业有限,核证减排量有限,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缺口。而且随着CCER的不断推进,供需之间的不均衡性有望进一步扩大,可能影响企业碳交易积极性,制约碳市场交易和发展。”宋向清说。
同时,CCER还与其他减排工具协同机制重叠与冲突。当前,由于碳交易机制与绿色电力市场化交易、绿色电力证书认购交易的机制政策不明确,导致建设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企业凭借同一项目理论上可获得CCER交易与绿电交易双重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