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做好“双碳”工作“加减法”
广东:做好“双碳”工作“加减法”“2020年,广东省碳排放强度为0.57吨/万元,全国第二低;能耗强度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3,广东以约5%的碳排放和7%的能耗占比支撑了全国约11%的经济总量。”11月9日,广东省政协人资环委副主任庄旭东的介绍让会议室里的众人都兴奋了起来。
这是广东省政协召开的“广东顺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应对策略”界别协商会现场。省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省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围绕广东的“双碳”工作热烈讨论。与会者认为,从目前控碳减排的显著成效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势头来看,广东省在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一定能顺利实现。
减“源”
广东省能源消费结构依然是以化石能源为主,煤炭、石油约占六成,能源消费结构难以在短期内根本改变,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调研组建议,立足广东能源消耗大省和制造强省,抓住调整能源结构这个牛鼻子,加快转变行业发展方式,以能源行业深刻变革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既要以能源消费结构调整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又要大力发展清洁低碳可再生能源,还要以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能源消费结构优化。
对此,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吴道闻表示,广东省已成立工作专班,在各地市、各行业的碳排放统计核算方面“摸清家底”,目前正在紧密推进中。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总经济师张振祥回应表示,目前广东省正在编制工业领域碳达峰的实施方案,将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低效的产能;建立低效产能的退出机制;推动工业企业用能结构调整;推动绿色数据中心的建设;推动资源的循环利用;动员全社会参与等方面助力工业领域实现碳达峰。
减“源”不能单打独斗,需要各行业各地区的协同推进。省政协委员肖斌是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他从企业的角度带来了思考。他指出,汽车产业链长,涉及领域多,需要全产业链协同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达成。同时,新能源汽车可通过智能化、数字化管理手段,实现对车辆全生命周期优化,实现对车辆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管理。
做好减法:促进高碳经济、高碳能源转变
大干快上、片面追求规模的发展模式往往带来高污染和资源浪费,不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实施意见》指出,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其中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特别是要严控高耗能高排放(以下简称“两高”)产业规模,鼓励和支持“两高”项目通过“上大压小”“减量替代”“搬迁升级”等方式进行产能整合,新上“两高”项目能效水平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增“汇”
要顺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仅要做减法,还要做加法,即增加碳汇。
广东省是国家现有七个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试点之一,有低碳领域的创新地域优势。截至2020年底,广东省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达1.72亿吨,连续七年稳居全国第一。省政协委员、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仇荣亮建议,进一步扩大碳交易控排行业范围和降低控排企业门槛,加快推进重点碳金融产品和衍生品上线,研究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碳市场,与国家碳市场错位发展、相互补充,建立三地的资源互补与协同减排机制,优先布局“零碳”产业集群。
“绿色金融是一种很好的手段。”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代表回应,广东在绿色金融方面起步较早,在2017年就以广州市花都区作为核心区申报了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做出了许多有益探索。而今年4月挂牌的广州期货交易所挂牌的首批品种也是与绿色低碳相关的。
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周永章长期研究低碳产业,他建议结合广州市绿色金融改革先行示范区工作,积极推动气候投融资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同融合,探索设立碳达峰及碳中和相关低碳基金,加速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繁荣发展,引导社会多元化资金助力产业体系绿色转型发展。
做好加法: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低碳能源
广东要实现绿色发展,做减法的同时当然要做好加法。
在能源方面,《实施意见》提出,做好能源低碳转型过程中安全稳定供应和平稳过渡,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基础上推动传统能源逐步退出。
为此,广东将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这包括,规模化开发海上风电,打造粤东粤西两个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适度发展陆上风电。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开发并举,积极发展光伏发电。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