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君忆 发布时间:2022-10-08 15:00:27
导读:" 绿皮书指出,全球气候变暖对人体健康最直接的影响是极端高温产生的热效应将变得更加频繁、更加广泛。高温热浪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增加,除直接造成人类死亡率增加外,还导致以心脑血 "
绿皮书指出,全球气候变暖对人体健康最直接的影响是极端高温产生的热效应将变得更加频繁、更加广泛。高温热浪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增加,除直接造成人类死亡率增加外,还导致以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疾病为主的发病率提高。此外,由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发展迅速,导致城市热岛效应加强,表现出城市中心比近郊区和远郊区具有更多的高温日数、更高的极端最高气温、更长的高温持续时间,再加上城市人口密度大,城区空气污染状况更为严重,进一步加剧了高温热浪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气候变化对健康的还能产生间接影响。气候变化对复杂生态系统的干扰,使包括媒介疾病发生的强度和范围发生变化,引发非媒介传染病。长江三角洲气候变化对健康的一个主要的间接影响就是媒介疾病的传播。受气候变化影响最明显的一种媒介疾病是疟疾,疟疾只分布于冬季最低气温16℃以上的区域,除福建省外,其他地区常见疟疾的输入性病例。 另外,全球变暖还可能导致台风、强降水等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有所增加,华东区域海岸线长、城市群人口高度集中,成为容易遭受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侵袭并造成重大人员损失的高风险区。 近几年来,全球到2100年将自工业化以来温度上升控制在2℃的目标已经形成共识。但是未来如何实现全球2℃升温目标是目前各国研究机构需要答复的问题,也是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的重点。绿皮书作者研究发现,如果全球要实现2℃升温目标,中国需要使CO2排放在2025年之前达到峰值,而且中国实现这样的排放也是可能的。近期经济结构调整、可再生能源以及节能技术进步、对低碳发展的投资潜力、中国走向低碳发展的政策环境,为中国在2025年实现排放峰值提供了基础。 绿皮书指出,如果要实现全球2℃升温的控制目标,中国有可能要在2025年之前达到峰值。但是这样的分析的前提是:要求发达国家到2020年时相比1990年减排30%~35%,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也进行强有力的减排行动。这个前提的可能性存在,但似乎也很困难。 绿皮书分析称,这意味着中国的经济结构将在2020年之前发生重大变化。绝大部分高耗能工业产品产量在2020年之前达到生产峰值,之后开始下降。目前的钢铁、建材,以及有色金属、化工产量已经能够满足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对基础设施以及工业生产的需要,从每年新增的建筑面积、机场、道路、铁道、大坝等看,目前基本已经处于顶峰。如果继续扩展,中国人均建筑面积很快超过欧洲、日本平均水平,在2030~2040年会接近美国,但这对中国这么庞大人口和有限土地面积的国家是不可想象的。而这几个高耗能工业部门和相关行业消耗了中国过去10年新增能源的70%。如果这些部门不再增长,同时考虑其能源效率提高,未来几年内这些部门的能源消费很有可能开始下降,中国能耗上升的一个很大的驱动力就消失了。 绿皮书认为,如果政策明确,投资充足,中国实现2℃情景的CO2排放途径是可以的。但前提是要有很好的政策设计以及资金投入。
相关推荐阅读
- 碳交易管理咨询师,碳交易管理咨询师:谁是他们?为什么他们在气候变化中扮演着重要
- 碳汇_百度百科,碳汇是什么?如何通过碳汇来缓解气候变化问题?碳汇_百度百
- 碳中和产品设计,碳中和产品设计,如何创新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 碳排放是什么意思,碳排放是什么意思?解析CO2和气候变化的联系
- 中国碳排放量数据,中国碳排放量是如何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
- 中国碳排放量世界第一,中国碳排放量世界第一,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 双碳目标是指,什么是双碳目标?为何对全球气候变化如此重要?
- 关于碳中和的论文,碳中和:是实现气候目标的唯一途径吗?
- 碳金融是针对什么问题的,碳金融是如何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
- 碳金融和气候金融,碳金融和气候金融:二者有何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