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碳交易”有望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商品交易市场的,“碳交易”开始进入大众视野

作者:姜汝祥 发布时间:2022-09-26 12:45:46

导读:" 最近一周,碳交易(碳排放权交易)开始成为热词。发端于欧盟市场,有望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商品交易市场的“碳交易”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国家发改委于2011年11月正式启动碳交易试点,批 "

最近一周,碳交易碳排放权交易)开始成为热词。发端于欧盟市场,有望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商品交易市场的“碳交易”开始进入大众视野。

国家发改委于2011年11月正式启动碳交易试点,批准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湖北省、广东省及深圳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今年以来,“碳交易”渐有燎原之势,7个碳交易试点城市中,深圳、上海、北京3个城市已进入正式碳交易阶段。

11月26日,上海市环境能源交易所(下称“上海环交所”)开启了第一笔碳交易。中国石化(4.67, -0.02, -0.43%)上海高桥分公司和上海石化(3.48, -0.14, -3.87%)共购买了申能集团6000吨碳配额,完成了基于配额的首笔碳排放权交易。记者从上海环交所相关负责人处获悉,截至12月9日,“第一笔碳交易仍是成交量最大的。碳交易目前在国内还尚处于发端阶段,成交并不活跃。很多企业无论在‘量’还是‘价’上,都处于观望态度。”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微博]对记者透露:“目前国内几家碳交易平台的成交量都还未成规模,和数量巨大的碳排放增量相比,碳交易成交量可谓是九牛一毛。尽管长路漫漫,碳交易绝对是保护环境的一个良好开端。”也有券商报告指出,虽然目前国内碳交易成交规模有限,但巨大的减排空间意味着国内碳交易市场潜力无限。

试点

七省市陆续启动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形势日趋严峻,降低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排放,实现全球向低碳经济的转型,已逐步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11月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的《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3)》指出,中国能源活动二氧化碳排放将在2025年前后达到峰值,但前提是要求发达国家到2020年时相比1990年减排30%~35%,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也进行强有力的减排行动。

在具体实践中,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手段主要包括直接管制、碳税(针对温室气体排放的环境税)和碳交易等三种。

中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撰文称,在这三种减排方法中,后两种属于间接减排,在很大程度上利用了市场机制,为企业减排提供了一定的灵活性和可持续的激励,因而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我国是温室气体排放数量最大的国家,碳税和碳交易之间,哪个机制更有利于减排,也曾引发业界讨论。与碳税(环境税)的“犹抱琵琶半遮面”相比,碳交易已经开始融入市场。

1997年12月,联合国[微博]气候变化公约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大会所通过的《京都议定书》提出将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

《京都议定书》推出排放贸易(IET)、联合履约CDM)、清洁发展(JI)三种机制协助发达国家完成减排目标。目前,欧盟和美国碳交易市场占据全球碳交易市场的主导地位,2010年欧洲市场的交易额占全球市场交易额的84%。

目前,中国是最大的CDM项目供应方和最具潜力的碳减排市场。中国目前还不承担温室气体减排义务,但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并采取了一系列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措施。

碳交易分为强制性碳交易和自愿性碳交易。所谓强制性碳交易指的是,政府将达到一定碳排放规模的企业纳入管理,并在一定规则下分配年度碳排放配额,排放单位可以通过自身需要,在市场上竞卖或竞卖碳排放配额。

根据国家发改委 《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7个地区今年正式启动碳交易试点工作,计划于2015年后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碳交易。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这些试点均为强制性碳交易,但也有一些企业是资源加入试点名单。

今年6月18日,深圳市排污权交易所碳交易正式开闸,11月26日,上海环交所碳交易鸣锣开市。随后两天,北京市环交所碳交易市场也正式启动。

12月10日,广东省发改委公布了首次碳排放权配额核算结果和有偿配额发放规则。本次发放的有偿配额量为300万吨,将于2013年12月16日举行2013年度竞价发放。有消息透露广东省碳交易将于配额竞拍当周的下半周启动。

据新华社报道,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在国内7个地区开展碳交易试点,目的是在交易机制、交易规则和核算体系等方面进行技术和机制的创新探索,为最终在全国建立统一的碳市场,找到“既适合国情、又简单适用”的市场体系。

在11月23日落幕的华沙气候大会期间,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表示,逐步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我国探索利用市场机制推进节能减碳的重要制度创新,对于中国以较低经济社会成本实现低碳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另悉,今年年内,7个交易试点中有5个可能开始进行交易。通过七省市试点,中国有望成为全球碳排放权第二大市场,覆盖7亿吨至8亿吨碳排放。据悉,7个试点省市的总量规模近8亿吨,覆盖企业2200家左右,配额量占据各地区排放总量的30%%~40%之间,试点期至2015年结束。

一线

成交并不算活跃

尽管前景看好,但从深圳、上海、北京等地试点的成交量来看,目前碳交易的交投依然较为清淡。在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看来,几家试点的碳排放权的成交量和每年的国内温室气体排放增量来比,仍占比微小。尽管前路漫漫,但开启碳排放交易绝对是致力于减排的一个良好的开端。

11月26日,中国石化上海高桥分公司和上海石化共购买了申能集团6000吨碳配额,完成了上海环交所首单基于配额的碳交易。中石化内部人士透露,这6000吨碳配额的交易金额16万元,其中,上海高桥购买5000吨碳配额,每吨27元;上海石化购买1000吨碳配额,每吨25元。

上海市环交所副总经理宾晖向记者透露,截至12月9日,11月26日首单碳交易成交量仍是最大的。

“每天还都是有成交的,但成交的数量还并不是很可观。从价格到交易量,企业现在都处于试探阶段。当然,这也跟现在是年末有关,一些企业在预算方面有顾虑,明年初可以再看看。”

宾晖对晚报记者表示,目前成交量并不是最重要的,“现在平台最重要的是把核查、分配等机制建立起来。现在环交所的工作主要是完善内部机制,制度好、机制好,企业才更愿意进入这个市场。”

另外,宾晖透露,现在平台一些大的交易制度、会员管理制度、风险控制制度等已经确定,还有一些细节有待完善,比如内部管理制度和企业的信息沟通、市场培育、宣传推广等方面还有一些细节慢慢需要完善。

据悉,此次上海参与碳交易试点的企业共有197家,这些企业的每年的碳排放量占上海全市总排放量超过50%。上海环交所近期正对参与试点的企业进行培训,内容包括如何进行碳交易、如何清缴,配额分配细则等。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相关负责人对媒体表示,一般情况下配额基本没有随意调整余地,除特殊情况(如宏观经济出现大提速等),但这种情况概率很低。同时,上海在地方立法明确订立“罚则”,要求达到一定排放规模的企业每年编制本企业碳排放报告,并由第三方机构对企业提交的碳排放报告进行核查。企业每年按照实际排放量进行清缴,企业配额不足可通过交易购买;配额有结余可在后续年度使用,也可用于交易。

宾晖对记者说:“欧盟碳排放市场已经出现一些困境,国内在试行过程中也可能出现,边探索边试行吧。”

12月8日,北京市环交所董事长杜少中在其微博上公布了北京环交所碳交易正式启动首周的交易数据。数据显示,截至12月6日,北京碳排放权交易第一周共成交4.13万吨,成交额200余万元,其中协议转让两笔,成交量4万吨,成交均价50元/吨,线上公开交易6笔,成交量1300吨,成交均价52元/吨。

而从北京市环交所官方微博“绿行者”发布的国内碳市场交易数据来看,实际上,成交并不活跃是深圳、上海、北京等三地碳交易平台的普遍现象。相对而言,较早启动交易的深圳排污权交易所在碳交易量以及成交价上均较上海、北京试点高出一截。

以12月5日、6日两天交易数据作参考,5日,北京市环交所(CBEEX)当日成交量为100吨(成交均价:50.2元/吨),深圳市排污权交易所(CEEX)成交2730吨(78.34元/吨),上海环交所(CNEEEX)成交1010吨(29元/吨)。6日,前述三家交易所的成交量分别为100吨(50元/吨)、3152吨(78.4元/吨)、1200吨(29.5元/吨)。

据平安证券研报,自《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全球碳排放市场一度实现了每年大约1000多亿美元的全球碳市场规模。相比而言,目前国内碳排放试点的碳交易量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虽然目前国内碳交易量规模有限,但巨大的减排空间意味着国内碳交易市场潜力无限,快速增长的碳交易将催生相关服务需求

此前,中国政府曾于哥本哈根国际气候会议前对外提出具体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

分析

支付意愿不强烈

“碳交易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最早开始碳交易的深圳迄今成交12万吨左右,但是中国每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有90多亿将近100亿吨。这个交易量相对来说太微小了。但碳交易对于温室气体减排来说绝对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对记者表示。

“碳交易不活跃,涉及到支付意愿和支付能力的问题。企业不赚钱,人均收入又很低,从收益角度来看,从事碳交易是纯支出。所以,一些企业的支付意愿不是很强烈,谁都不想买单。还有一个问题是增量巨大,每年的碳排放增量有几亿吨,而碳交易量目前只有数十万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对比。所以,企业也比较不容易有积极性。”

林伯强指出,欧盟的碳排放基本上是不增的,碳排放交易只会促成减少的一个效果。每年都能看到进步,企业也会有积极性。支付意愿不强烈、碳排放量增量巨大,这两点意味着,我国的碳排放交易应该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从交易量这个角度来说,起码要过3、5年后,才能形成一定规模。但现在最关键的,就是动起来,然后在运转过程中,逐步完善机制、规则。

“你还可以观察一下,开启试点的几个地区经济都比较发达。经济水平差的地区是做不了碳交易的。欧盟碳交易市场如今的困境在于经济低迷,本身配额过剩,碳排放权竞购需求不足。”

从2005年至今接近10年的发展情况来看,碳交易机制也还是为参与其中的部分公司带来了可观的受益。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 CDM 项目供应方,2008年,中国CDM注册项目的碳排放总量首次超过印度,成为全球最大的核证减排量(CER)供应国,目前已注册项目接近4000个,注册CER供应量占全球的60%以上。

林伯强认为,有两种企业比较积极的在参与碳交易。一种企业是在交易中处于碳排放量竞卖方的公司,这种企业能通过卖出配额赚钱。还有一种企业很积极,想通过购买碳排放配额而树立企业社会形象,做品牌推广。

据财新网报道,欧姆龙(中国)有限公司是自愿参与上海碳交易试点的企业之一,与其他也有意愿加入的企业不同的是,该企业已经做了前期的一系列核查工作。欧姆龙方面透露,他们自愿参与上海碳排放试点,一方面是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考虑,另一方面作为提供节能解决方案的企业,他们也非常看好中国企业节能减排市场。

银行

参与碳金融环节

除了一线碳交易平台的建设与发展,由碳交易而引申出来的碳金融,目前也开始受到关注。

所谓碳金融是指由《京都议定书》而兴起的低碳经济投融资活动,即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等技术和项目的直接投融资、碳权交易和银行贷款等金融活动。

但上海环交所方面暂未允许个人和其他机构参与碳交易。清华大学段茂盛能源专家认为,“上海市为了保证碳排放交易的稳定性,暂时没有让金融机构进入交易,参与碳排放交易的仅是企业。”

上海环交所副总经理宾晖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银行已经在为碳交易提供一些金融服务功能,但银行等机构能否作为交易主体、具体如何操作,这还需要有一个过程。目前,上海方面已经在研究相关的具体政策,该政策出台还没有明确的时间表。

可以看到的是,多家银行正在以种种方式参与到碳金融环节中。据上海银监局披露,上海银行业结合银监会关于转型发展的工作重点,积极探索“碳金融”业务,推动节能减排和绿色信贷的升级服务。

有的银行是积极介入碳交易平台建设。如浦发银行已与七个碳交易试点省市的环境能源交易所/排放权交易所签署银企战略合作协议,并成为其中五家交易所的结算银行; 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近期成为上海市碳排放交易的首批结算行; 兴业银行海分行成为上海市碳排放交易首批存管、结算、监管银行。

也有银行趁势推出“碳金融”相关服务产品。如浦发银行创新实践了国内碳交易资金结算清算、国内碳资产抵质押融资、碳债券碳基金、碳交易经纪代理业务等金融服务。

另外,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积极引入“CDM认证”作为重要的信贷风险评判标准,并在同业中首创推出绿色信贷环保标识分类办法。

值得一提的是,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微博]等外资银行推出了碳交易的投融资、碳期权期货、碳指标交易和相关中介服务等业务。交通银行等银行也推出了二氧化碳挂钩型本外币理财产品。

《经济观察报》称,试点省市碳市场的启动,是标志性事件,给银行也带来很多业务机会。浦发银行总行投资银行部副总经理贾红睿认为“如果我们把看碳看成一个金融品种,那么活跃的二级市场交易平台,就能推动一级市场的繁荣,最终推动实体经济的节能减排和产业升级。”

贾红睿指出,从银行角度来说,需要减排的企业在升级改造过程中必然产生融资需求,同时那些为减排项目业主提供减排技术和服务的轻资产企业,也有融资需求,因此,银行绿色信贷有很大的服务空间。目前,一些轻资产的节能环保技术企业在融资市场上相当活跃。

Copyright 2015-2022 碳排放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7718号-7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