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碳市场 > 正文

碳中和并非一蹴而就 概念不清晰如何制定标准?

作者:碳排放资讯小编 发布时间:2022-07-16 19:44

  目前各国提出的与碳中和相关的目标表述主要有三种:气候中和、碳中和、净零排放。其中,气候中和指人类活动对于气候系统提供没有净影响的一种状态,需要在温室气体排放量、排放吸收量和特定区域大致的生物地球物理效应之间取得平衡;碳中和指的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与人为二氧化碳吸收量在一定时期内达到平衡;净零排放指的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与人为排放吸收量在一定时期内实现平衡。

  大多数国家在目标中对温室气体涵盖范围的界定并不清晰,没有严格区分这几个概念,这在未来碳中和核算标准制定时,可能会成为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重要议题。

  我国推出碳总量控制制度的时机尚不成熟

  我国已经提出在2030年前碳达峰的目标,并以碳强度即二氧化碳排放与GDP的比值作为核心碳减排指标,但尚未提出碳达峰时对应的碳排放总量目标,也一直没有建立起以碳排放总量为核心的低碳发展制度体系。

  实际上,我国已经具备实施碳排放总量控制的制度和行动基础:一方面,我国制定了比较完善的自下而上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方案和指南,积累了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的测算经验,在“十三五”时期执行能源双控、碳强度等约束性指标,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在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另一方面,部分地方试点提出了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为碳总量控制提供了实践基础。

  碳中和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制约

  碳中和目标确实会对部分传统高碳行业带来不利影响,包括煤炭和油气行业。但碳中和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转型过程——在此过程中,不适应新发展需求的高碳行业将会有序退出,拥有相对充分的缓冲时间。而且,并非所有的高碳行业和产品都会消失,例如煤电、气电将在提供系统灵活性上找到生存空间。

  同时,碳中和目标也将为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助力,倒逼产业升级,促进绿色创新,并创造一批新兴产业。此外,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将有力促进就业。据国际劳工组织2018年报告,到2030年,电动汽车、清洁能源、绿色金融等创新性新兴产业将为全球创造2400万个就业机会,而同期煤炭、石油开采等高碳产业失去的工作岗位仅600万个。

  负排放技术将为碳中和提供终极解决方案

  当前主要的二氧化碳移除措施主要包括造林和再造林、土地恢复和土壤碳固定、生物能源与碳捕获和储存、直接空气碳捕获和封存、增强风化和海洋碱化。这些措施在成熟度、潜力、成本、影响和风险等方面差异很大。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18年发布的《IPCC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如果大规模部署,大多数当前和潜在的二氧化碳移除措施可能对土地、能源、水、农业和粮食系统、生物多样性和其他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产生重大影响。把碳中和目标建立在如此高不确定性的未来技术上,是不理性、不负责任的表现。

  此外,如果过于强调使用二氧化碳移除技术,将可能在近期促使更多相对高排放技术的使用,把减排压力延后,这会给全球温升带来更大的不可预见性。因此,当前的碳减排策略应以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转型、能效提升、生活方式低碳化等手段为主,负排放技术可以作为补充手段储备,以对冲远期非二氧化碳等难以减排的残余排放,并以小规模部署方案为主。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可为碳中和提供巨大帮助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在短期内确实有比较大的减排潜力,但中长期减排潜力有限。根据大自然保护协会的研究,2016年至2030年,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可为实现《巴黎协定》2℃目标贡献37%成本有效的减排量;在2030年、2050年和2100年,其碳减排贡献率分别达到29%、20%和9%。而且,作为快速生物碳循环的一部分,这一方案的碳储存并非永久性的。此外,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也是我国在国际气候和环境议程中发挥引领作用的重要抓手。

Copyright 2015-2022 碳排放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7718号-7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