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今天“碳价”却跌至“白菜价”?
从最高峰时的20欧元,跌到现在的0.7~0.8欧元一吨,四年时间国际碳交易价格竟然跌至“白菜价”。在13日第二届中国节能减排标准化论坛召开间隙,记者独家专访刚刚参加多哈会议回来的清华大学教授段茂盛,他指出现在国际碳交易价格跌到白菜价,主要是因为发达国家确定的减排指标宽松导致需求不足。但他表示,国内外碳交易是两套互不相干的体系,国际碳价低并不影响国内碳价。未来国内碳交易价格高低取决于企业的碳排放指标松紧程度。
碳交易作为《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三个灵活履约机制之一,CDM(清洁发展机制)允许发达国家通过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具有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的项目,把项目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减少的排放量作为履行《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一部分义务。CDM项目中,经过核查证实的温室气体减排量才能在国际碳市场上交易,这个减排量价格称为CER价格。
段茂盛认为,主要原因是需求不足。“发达国家承诺的减排指标很低。”他说,刚刚结束的多哈会议上欧盟、挪威、瑞士、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承诺的2013年~2020年减排指标平均才18%,即使是欧盟,也只是承诺在2020年当年减排20%。他表示,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2010年欧债危机后,2012年各国减排指标相对弱。
“发达国家购买指标是为了完成减排指标,如果减排指标完成得很容易,那么就没有必要再买指标了。比如欧洲20%的减排目标,之前已经买了一部分配额,加上自己努力就能轻松完成。”段茂盛说,欧盟是目前CDM项目最大的买家,如果连最大买家都没有了动力,直接影响到整个碳交易市场。
据易碳家了解,目前碳交易市场分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是两个市场,并不关联,没有直接挂钩,本来是两个市场。试点碳交易市场的价格高低,取决于试点地区给企业的指标宽松程度。另外,影响企业碳排放的还有很多因素,包括能源消耗、经济形势、行业发展等等。但从研究角度来说,当然希望指标严格。如果宽松没有市场了,大家指标都一大堆,谁买?
据易碳家熟悉,13日举办的中国节能减排标准化论坛上,广东省质监局发布了广东第一批低碳地方标准立项计划,包括纺织企业、钢铁企业、水泥企业、工业企业、审查机构共5个地方标准。据了解,5项标准按照计划将于2013年发布。其中纺织、钢铁、水泥三大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将分别有行业自身的量化标准,而工业企业也有一般性的量化标准,为碳排放权交易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