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2013年碳排放交易市场发展回顾

作者:王 石 发布时间:2022-09-26 12:48:37

导读:" 1997年12月1~11 日在日本京都召开的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UNFCCC 》 简称,《京都议定书 KyotoProtocol 》 其规定了缔约方应 "

1997年12月1~11 日在日本京都召开的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UNFCCC 》 简称,《京都议定书 KyotoProtocol 》 其规定了缔约方应该个别地或共同地控制其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要求在 2008~ 比2012 年的承诺期内, 1990 年水平至少减少 5.2%。

由于减排温室气体是有成本的,各国政府实施《京都议定书》的减排目标使含碳的温室气体产生了价值,于是在气候变化领域正逐渐形成以温室气体为商品的市场。由于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所以国际上将其称为碳市场。 ,随着《议定书》于 2005 年 2 月 16 日生效和实施,这个新兴的市场非常活跃,其交易额在 2009 年达到了1360 亿美元。根据市场性质,碳交易可以分为两大类:以项目为基础的碳信用交易和碳排放许可证交易两种市场,碳排放许可证交易机制要求产生温室气体排放的企业拥有与其排放水平等量的排放许可证,企业任何多余的排放许可证都能够在公开市场上进行交易;以项目为基础的碳信用交易机制往往是企业自发进行的,并且先于排放许可证市场开展的市场体系,从项目中获得的碳信用必须满足不同的许可证市场的特定要求,才能与相适应的排放许可证充分交换,并在碳排放交易市场上进行交易活动。

碳排放市场中实行两种机制:京都机制和 EU-ETS机制。

京都机制:《京都议定书》引入了 3 个灵活机制(通常国际排放贸易和清洁发被称为京都机制) 即联合履约发展机制。所谓清洁发展机制,就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在发展中国家中实施温室效应气体削减项目,与此同时产生的消减份额中的一部分,作为发达国家信用所得,用其来充当本国消减份额的一种机制。联合履行,就是在应对全球变暖问题时,并非某几个国家提供技术、经验、资金共同致力于对策,而是将其作为一个整体,以既经济又有效为目的,发达国家共同实施排放削减和吸收的项目,投资国为了达成本国的数字指标,以获得排放削减单位为信用所得的机制。国际排放交易则是《京都协定书》。EU-ETS 体制:2005 年 1 月开始了世界首次温室效应气体排放的国际交易。作为在京都协议中被规定了的,以达成消减温室效应气体为目标的手段之一, 独自进EU行以最小限度控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在2003 年 7 月被采纳了的 EU 温室效应气体排放交易指令的基础上,有效地推进在 EU区域内的温室效应气体的削减。第一阶段许诺期间为 2003~2007 年的 5 年 (消减的温室效应气体为二氧化碳),第二阶段为(沼气和氟利昂等其他2008~2012 年的 5 年温室效应气体也作为消减对象) 今后每5年作为一个阶段被实施。在排放额度交易的结构中,2004 年秋天之前, 加盟国准EU备了登记簿,规定了被分配的排放许可量达成的企业和未达成的企业间能够买卖排放 权 。 -ETS体制的排放权叫 EUA EU。

尽管全球经济显著降温,与一年以前2008 年以来,的各国和各个市场的繁荣景象大相径庭。然而全球碳市场继续保持增长。截至2008年底,总交易额达到约1260亿美元 860 亿欧元) 是 2007 年成交额的两倍。(,其中,大约有 920 亿美元 (630 亿欧元) 是在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之下,为了遵守减排标准、风险管理、套利、筹集现金和获利等目的而进行的排碳配额和衍生品交易。碳市场的第二大部分是碳排放许可交易的二级市场。这期货和期权交易为一体的金融市场,交易是一个集现货、额超过260亿美元 (180亿欧元),交易额和交易量比2007 年增加了五倍。与一级市场中的交易有所不同,些交易不会直接导致减排。

2009年,全球经济仍未从金融危机的泥潭中走出,但2009年二氧化碳交易市场与之前一年相比仍上升了68%,然而由于碳价格的降低,市场价值几乎没有变化。全球碳市场上升到了82亿公吨二氧化碳当量,根据咨询机构 Point Carbon 调查,主要原因在于欧洲贸易活动的但由于去年碳价格下跌,所以过去两年市场的总价增加值几乎相同。

根据 Point Carbon 机构调查,2009年全球碳市场从2008 年的1263 亿美元上升到了1360亿美元,这对于市场总价值580亿美元的2007年是一个大跳跃。

欧盟排放贸易制度体系占到了碳交易的最大份额,相当于全球市场的 68%。第二大部分是国际清洁发展机制市场,之后是温室气体排放条例,以及美国第一个强制执行的限制管制与交易系统。新市场显示交易量增长了 10 倍,二氧化碳交易量从总2008 年的7100 万t上升至2009 年的7亿6500万t,总价值达 25 亿美元。

近年来,中国在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及核证减排量供应量方面已处于全球领先。2007 年中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产生的核证减排量的成交量已占世界总成交量的73% ,2008 年更是占到了 84%。中国的实体经济企业为碳市场创造了众多减排额,但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是中国处在整个碳交易产业链的于是,中国创造的核证减排量被发达国家以低廉最底端。的价格购买后,通过其金融机构的包装、开发,成为价格衍生产品及担保产品进行交易。更高的金融产品、下,主要由政府直接投资公共科研是必然选择。改革的基本定位应该是:从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高度出发,充分发挥政府在公共科研中的主导作用,通过支持一批具备较强科研实力的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显著提升其基础研究、公益性研究和公益服务的能力,使公益科研成果与服务为社会广泛共享。

随着近几年来全球碳排放市场的飞速发展,各国在低碳经济中的博弈越来越激烈。然而,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发现,国际市场上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在飞速发展,而中国的碳排放市场尚未建立。为了寻求国际金融市场体系构建中的突破口,中国应该抓紧筹建碳排放交易市场,构建碳交易平台,从而在全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争取更多的话语权。

Copyright 2015-2022 碳排放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7718号-7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