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碳市场 > 正文

农业碳排放主要来自于哪些方面?

作者:碳排放资讯小编 发布时间:2022-10-13 18:12

  “碳中和“是一个节能减排术语,是指测算企业、团体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农业碳排放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化肥的使用,化肥使用过程将会产生一氧化二氮、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化肥的生产、运输过程将会产生碳排放。

  (2)农药的使用,包括其在生产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

  (3)农膜产品的使用,包括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

  (4)直接消耗的化石燃料的碳排放,包括农机设备的运用与灌溉设备使用。

  (5)农耕过程中土壤有机碳的遗失。

  (6)农作物的秸秆的燃烧。

  提升我国耕地系统碳增汇减排能力

  从创新角度来看,农业食品碳资源管理将是应对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将被纳入到这个全新的路径中,具体包括农业食品体系下的减排措施、温室气体固定和再利用、碳资源量化措施、碳资源交易管理等。

  从技术角度来看,已经有一些创新案例可以利用生物资源、生物技术减少或者固定农业食品系统的温室气体;还有一些创新实践已经在探索农业措施的减碳效果,并且尝试将这些减碳成果量化;在大数据的支持下,农业碳资源交易方面的创新案例也开始出现,这将鼓励更多农业食品相关方积极参与到减碳的活动中,从中受益。

  从政策层面来看,尽管我国在农业食品领域的减碳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关于碳中和/碳达峰的重大决策已经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生态发展可持续发展将是未来中国的主基调,包括农业食品体系在内的所有行业的发展和规划都将向着这个方向推进。2021年中国碳交易市场正式开放,为将来农业食品体系的碳资源管理指明了方向。

  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碳排放交易是不可忽视并值得重视的关键路径。我国于2013年6月18日从深圳市开始试点碳交易市场,陆续又在上海、北京、广东、天津、湖北、重庆、福建试点了八个碳交易市场。截至2020年,我国碳交易成交总额为98.1亿元,其中广东的成交额最高,达到31.7亿元。 农业碳中和的重要性

  农业在推进碳中和方面,也是从两个抓手出发,一方面是碳减排,另一方面是碳吸收。如何在保证农业供给者身份的前提下,衡量好农业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成为目前农业食品发展中重要的发展方向。表现在农业减排增效、种植固碳增汇、农业生物质能源、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领域。

  中国农业碳排放总量占比约7-8%,但仍不容忽视

  根据OECD数据显示,不同国家和地区农业碳排放总量与结构占比存在较大差异。从总量的横向对比来看,中国作为第一农业大国,农业碳排量始终高于欧美,但由于本世纪初,中国碳排总量陡峭爬升,农业碳排放占中国总排放的比例出现了明显下降,随后一直保持在 7%-8%的水平上(如下图)。

  虽然从总体上看农业碳排在中国的占比不算高,但随着“2060 碳中和”目标的逐步推进,农业部门必须在减排上发挥更大作用。中国农业的减排至少还面临着畜牧业导致的大量有害温室气体排放,中国人口基数庞大导致消耗的农副产品较多,化肥替代技术尚不成熟等问题,因此农业带来的碳排放量仍然值得关注。同时,据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的统计,农业用地释放出的温室气体超过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相当于每年产生150亿吨的二氧化碳。

  总的来讲,多方数据表明,减少农业碳排放对控制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全球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农业碳减排,美国在2002年就成立了农业温室气体减排协作机构(CASMGG)。中国科技部2007年就已经启动了一个特别行动计划,该计划强调,农业和土地利用是中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一种可行的途径。

Copyright 2015-2022 碳排放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7718号-7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