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市场和碳金融有什么关系
随着全球碳交易的不断发展,碳交易市场参与主体不断增加,碳金融覆盖面不断增加。除直接参与交易的控排企业及 机构外,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开始增加围绕碳交易的支持服务。碳交易参与主体的丰富及金融服务手段的繁 荣,促进了碳金融概念的扩容。发展至今,碳金融泛指服务于限制碳排放的所有金融活动,既包括碳狭义碳金融,也包括在 碳市场之外为减碳控排行为提供融资和支持服务的所有金融活动(即广义的碳金融)。在过去的几十年内,我国更多的是追求GDP增长,相对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中国的经济体体量已达全球第二,并且要更多的在国际市场上有话语权或影响力的情况下,需要全球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进一步认可。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将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中找到一条更加平衡的道路。
碳交易市场
作为碳定价的机制之一,指的是以碳排放权为标的资产进行交易的市场。碳交易市场遵循“总量控制—交易”的原则,政府确定稳定或逐步降低的碳排放总额,并分配给各排放主体碳排放配额,代表各排放主体每年能够无偿排放的二氧化碳上限,1单位的配额代表1吨二氧化碳排放量(tCO2e)。各排放主体实际碳排放量须低于配额,否则将在市场上购买碳排放配额,而排放低于配额的排放主体也可以将过剩的额度拿到市场上交易。在这一市场交易的过程中,碳配额价格得以确定。
碳市场对减排的提效作用在于,推动企业根据碳价所反应的市场边际减排成本调整自身生产经营决策,降低全市场减排成本, 而碳金融活动有利于强化碳市场的有效性。其中:狭义碳金融的提效作用有两条路径:一是通过丰富交易主体,令交易目标 更为多元,进而提升碳市场流动性,平滑碳价波动,帮助碳价保持相对稳定;二是通过丰富交易工具,令交易主体得以更好 地管理碳价预期并进行风险对冲,促进合理碳价的发现。广义碳金融则主要通过为碳资产提供新的变现途径,进一步提升碳 市场流动性并优化交易结构;并通过支持服务修正参与者的碳价预期管理,强化碳市场的价值发现功能。
在这一背景下,未来十年里的清洁能源投资规模会非常巨大,我们认为将是下一个“高铁行业”;基本上每一家大型电力央企的投资都有几万亿的规模,加起来应该是几十万亿的规模,因此碳交易市场一定会有非常广阔前景。在未来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电力行业的投资机遇是特别大的,水电、风电、光伏、核电等等一些清洁能源都将受益。如果说过去的十年是高铁建设高峰,那么下一个十年就是清洁能源的发展。
这对于中国传统的能源结构是革命性的转变,中国的能源结构目前更多的依靠煤炭发电以及石油等化石能源,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要求下,未来整个社会需要进一步电气化,发电量预计将是现在的约3倍。那么,水电、风电、光伏、核电等等一些清洁能源会将传统的煤炭、火电做一些置换,甚至包括一些炼钢、电解铝还有水泥等等高耗电的行业可能也会相应做一些碳减排的购买。
关于未来的碳金融市场发展中的几个要点,笔者仅略述己见,供读者朋友参阅。目前,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主要是现货市场,参与碳交易的主体是电力行业企业。交易的产品是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交易方式主要包括挂牌协议交易和大宗协议交易,其中挂牌协议交易是目前成交额最大的交易方式。
根据上海环交所数据显示,自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启动至2022年5月9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19,138.52万吨,累计成交额83.44亿元。最新市场价格较首日开盘价上涨约20.83%。对于一个新市场来说,目前全国碳市场运行平稳,还是比较理想的;由于市场刚起步,部分电力企业还在开设账户的过程中,预计未来交易量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碳排放的推出将做出的改变
未来碳期货交易将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由于中国碳交易市场起步较晚,相关制度不完善等原因,我国应培育多层次的碳交易市场体系,积极进行碳期货方面的尝试,参与到国际碳期货交易当中,改变中国在国际碳交易价值链中的低端地位,逐步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上掌握主动权。碳排放权期货的推出意义重大,它将改变以往对商品期货、金融期货的认知,它对现货市场发展也将起到很重要的风险管理作用。并且,我国金融期货市场发展日趋成熟,我国具备一批专业的期货从业人员和管理人才,这为构建碳期货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的碳排放权期货交易市场应建立在现货市场的基础上,应建立总量控制与配额分配的交易机制,先期配额可以免费分配为主,后期逐渐增加拍卖的比重,最终形成全国统一的强制碳交易减排体系。借鉴国外的市场运行机制设计,考虑到循序渐进的发展,在完善碳现货机制的基础上建立碳期货市场,先期应建立合适的抵偿机制和补偿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