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或致台风减少但强度加大
近50年年均影响珠江流域的热带气旋数以每10年0.3个逐渐减少。登陆我国时达到台风以上强度比例由1975年至1990年的28%增加到1991年至2006年的近40%
相比较而言,今年首个登陆的“温比亚”虽移速也快,但路径比较直,对预报而言属“小儿科”,然而在过程中也变数多端。所以,从广东这一经济发达地区气象需求实际,以及已有的对台风趋势的研究来看,专家表示,未来台风的监测预报仍不能掉以轻心,困难与挑战可能加大。
广东省气候中心的资料显示,气候变化造成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登陆台风强度和破坏度增强,台风初次登陆时间偏早,移动路径异常。
上述特征都可以在近10年中找到典型例子2008年4月19日登陆广东的台风“浣熊”,比常年热带气旋初次登陆时间提早了60多天。2006年5月18日登陆广东的台风“珍珠”,在南海呈历史罕见的90度大拐弯,路径奇特。2006年,强热带风暴“碧利斯”造成全省114人死亡,76人失踪,779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51.8亿元。
省气候中心胡娅敏博士曾作研究,近50年年均影响珠江流域的热带气旋数以每10年0.3个逐渐减少。平均极端最低气压每10年降低1.4hPa。登陆华南的热带气旋呈现线性减少趋势,平均中心气压和极端最低气压均呈现下降趋势,风力等级均表现增大趋势。一般来说,台风中心气压愈低,在台风范围内气压梯度愈大,风也愈猛烈。
中国气象局的统计也表明,自1995年以来,西北太平洋(601099,股吧)和南海台风的生成数量一直偏少,台风登陆时的强度有略微增强的趋势,登陆我国时达到台风以上强度比例由1975年至1990年的28%增加到1991年至2006年的近40%。
廖菲说,“雷达的覆盖范围一般是半径300公里,如果密度不够,台风就可从雷达监测范围之间的缝隙漏走。两年后广东将建成12部新一代天气雷达,这将完全覆盖广东沿海,对广东登陆台风进行无缝隙监测。”此外,根据规划,到2015年,我省将接收13颗以上气象卫星资料,风廓线雷达从12部增加到30部,海洋气象观测基地增加到5个,实现镇镇有自动监测站。
去年开始,气象部门利用我国自主研发的FY-2F星进行区域加密观测,两年之后利用更为先进的风云四号卫星发射后,速度可望进一步加快。廖菲说,“不久我们还将探索研究热带云团与台风发展的关系,研究台风还处于萌芽状态时的规律,这可延长台风的预报时效,也是当前国际上最前沿的研究热点。”
相关推荐阅读
- 碳交易管理咨询师,碳交易管理咨询师:谁是他们?为什么他们在气候变化中扮演着重要
- 碳汇_百度百科,碳汇是什么?如何通过碳汇来缓解气候变化问题?碳汇_百度百
- 碳中和产品设计,碳中和产品设计,如何创新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 中国碳强度指标,中国碳强度指标是否能够实现削减目标?
- 碳排放强度指什么,什么是碳排放强度?
- 碳排放是什么意思,碳排放是什么意思?解析CO2和气候变化的联系
- 碳排放强度数据,碳排放强度数据公布,环保成果如何?
- 中国碳排放量数据,中国碳排放量是如何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
- 中国碳排放量世界第一,中国碳排放量世界第一,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 双碳目标是指,什么是双碳目标?为何对全球气候变化如此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