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北京碳交易奔向碳金融

作者:王进生 发布时间:2022-09-26 12:44:56

导读:" 日前,有研究机构在发布的《2013中国碳金融展望》报告中指出,我国节能减排正从计划型调控向市场型调控过渡。“建立碳排放市场化机制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发现碳资产价格,给企业提供 "

日前,有研究机构在发布的《2013中国碳金融展望》报告中指出,我国节能减排正从计划型调控向市场型调控过渡。“建立碳排放市场化机制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发现碳资产价格,给企业提供明确的经营指导,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要实现我国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量下降45%的目标,离不开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其实,对于刚刚起步的北京碳交易市场,企业、金融机构、环交所……每个参与其中的主体都怀揣着自己对于未来的设想。

碳交易市场化开启

作为首批490家碳交易试点企业之一,北京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全球制造环境技术部长冯俊亭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目前2013年、2014年、2015年的配额已经下发给企业,每年的配额并不一样,呈现递减趋势,分别需要乘以系数0.98、0.96、0.94,就是让企业要每年能耗有所减少,达到节能减排目的。站在企业的角度,冯俊亭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未来碳交易会令企业减排更加市场化且更自觉主动。“如果配额不够,企业一般通过两种方式解决,一方面,组织相关人员,在企业系统内部拿出一些节能的措施,达到减少碳排放的目的;另一方面,对于比较复杂的节能系统,会委托专门的能源机构公司提出可行性方案,根据方案的成本,再确定是购买配额还是采取改造措施。”

首都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陈及就表示,只有全国联网实现自由的跨城市交易,碳交易才会起到更充分的减排作用。不过,目前国内已经开市的各地碳交易市场在配额、标准等多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别,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各地碳交易价格大相径庭。仅以北上广深为例,目前,北京近期的碳交易成交价基本固定在50-51元/吨左右;上海截至1月3日碳交易平均成交价为29.7元/吨;而深圳近几周的成交价都在65-73元/吨左右浮动。从已经公布了行情趋势图或价格走势的各地交易平台上,北京商报记者发现,除北京保持稳定之外,深圳等部分城市的碳交易成交价都存在较大波动,深圳从最低的28元/吨到最高时去年10月达130多元/吨,单位价格差距高达100元/吨。

业内坦言,各地配额发放标准、交易规则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目前不同城市碳价差异较大的现象,可见北京如果希望能与更多的城市、地区进行碳交易联网还需跨过诸多门槛。一位业内专家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如果碳交易要实现跨省市交易,首先要确保减排的同质性,统一规则发放配额,保证各省市所减排的每一吨碳都是一样的,这样才能形成基本的流通;其次,各地要统一监管和企业报告的标准,形成一致的报告监测核查体系。

市场有待激活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金融学院教授蓝虹表示,虽然北京目前碳交易成交价基本稳定,但市场活跃度还需要提高,每天几百吨的交易额远远达不到市场发展的需要。“要加大碳交易市场活跃性,需要加强参与主体的差异性,只有各行业企业都参与进来,相互之间能耗技术、排放水平差异较大,才会需要进行越来越多的交易。目前碳交易试点参与的可能主要是一些耗能大户,这些企业节能技术、能耗标准相似,缺乏差异性,导致交易需求不旺。”

“从已经开业的深圳交易所情况看,碳市场不是说马上就火起来。但是希望通过一段预热以后,碳市场能够比较快地活跃起来。”北京环境交易所董事长杜少中如是表示。

不可否认,目前北京等国内众多城市已开展的碳交易数量、规模均较为有限,大多数被列在“自愿参与名单”中的企业,参与碳交易的积极性并不太高。不过,业内专家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目前北京身上担负的较大的环境治理压力,以及碳交易本身具有的独特金融属性和强制性,将会使越来越多的企业最终投身其中,市场活跃程度今后应会领先于全国其他城市。

碳金融或盘活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除了履约单位外,金融机构也是北京碳交易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作为其中一员的中信证券董事总经理、执行委员会成员葛小波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碳排放产品本身就是一个金融产品,金融机构参与进来会对这个市场有一个比较积极的作用。“国外,参与碳排放产品市场交易90%以上的买方和卖方,并不是实际的履约企业,而是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在市场上起到一个中介的作用,是买方的卖方,也是卖方的买方,提高市场的流动性。”葛小波介绍。

在蓝虹看来,这次北京把碳交所设在金融街意义深远,看中的就是碳交易的金融属性,而国际上的经验也表明,随着二氧化碳排放权的商品属性不断加强,市场也愈发成熟,金融机构将大规模介入,在碳排放交易如火如荼进行时,碳交易的金融衍生品也将层出不穷,碳金融是未来碳交易发展的趋势。北京作为全国金融中心,碳金融发展前景广阔,在节能减排的同时,也有望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市发改委此前也表示,开展碳排放权交易涉及诸多方面的制度创新和调整。在市场开市后,下一阶段,要及时研究解决市场建设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完善相关配套管理细则。

Copyright 2015-2022 碳排放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7718号-7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