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固碳减碳
如何做好固碳减碳 实现“ 双碳”目标,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我国社会经济方方面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各行各业应结合各自特色,为实现“ 双碳”目标做出贡献。
林业涵盖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集生态、经济、社会功能于一体,特别是其涉及第一产业的森林资源培育和第二产业的木材工业,可以在实现“ 双碳”目标中发挥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培育森林资源,建设绿色可自生的碳捕集碳封存复合系统
森林具有多种生态功能,其中主要是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森林在自然生长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把吸收的二氧化碳以枝、叶、干等形式固定下来。只要不发生火灾,树木不腐朽分解,树干储存的二氧化碳很难形成碳源。可以说,森林就是一种绿色可自生的碳捕集碳封存复合系统。
固碳增效 提高农业附加值
生态经济学有关专家认为,“双碳”目标的提出对于企业发展而言,一方面对加快低碳转型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另一方面也提供了探索碳交易市场的新机遇。
“挖潜植被、土壤、海洋等碳库的碳汇作用与固碳能力,垦区发展‘碳中和’生态产品项目具有一定的优势。”海垦自然资源公司副总经理桂一文向记者解释,植被具有吸收和存储二氧化碳的能力,海南农垦以发展种植业为主,拥有万亩橡胶、茶叶、胡椒、波罗蜜等大基地,这些热带作物都具有强大的固碳能力。例如我国橡胶林的固碳量每公顷可达95.71吨以上,每亩约可固碳6吨以上。如果利用种植业资源优势,形成一系列生态产品,通过核定固碳量后,参与碳排放交易,向碳排放需求方销售相应指标,变碳源为碳汇,可转化生态产品价值。
培育森林资源,不断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蓄积量,是目前所有碳捕集和碳封存途径中经济投入最少、耗能(额外排放)最低的途径。《意见》提出,我国森林蓄积量到2025年和2030 年应分别达到180 亿立方米和190 亿立方米。经测算,森林蓄积量每增加1 亿立方米,可多固定1.6 亿吨二氧化碳。
科学经营和利用森林资源,进一步增强森林碳汇能力
《意见》提出,要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既与森林面积有关,又与森林质量有关。森林在数量成熟龄之前,生命力旺盛,吸收二氧化碳能力强,森林蓄积量增长速度快。数量成熟龄之后,蓄积量增加开始逐渐减缓,或接近停滞。因为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与蓄积量的变化呈正相关,所以如何使森林持续保持较强的碳汇能力至关重要。
在实现“ 双碳”目标过程中,我们应该按照生长规律,科学采伐利用森林,并及时进行人工造林,对现有中幼龄林科学抚育,通过生命力旺盛的新生森林更多更快地吸收二氧化碳。在当前实行天然林保护、停止天然林森林商品性采伐的大形势下,更应大力推进速生丰产林的培育和利用,既部分缓解国内木材资源紧缺局面,又进一步增强森林碳汇能力。
鼓励倡导多使用木材制品,固碳于千家万户之中
木材制品只要还在使用,固定在其中的碳就基本不再释放,这种功能还不需要额外的赋能维持和经济投入,因此木材是高效廉价的碳封存体。《意见》提出,推广绿色低碳建材。随着木材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木材的性能越来越好,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尤其在建材领域。一些高性能木(竹)纤维复合材料,甚至发挥了替代钢材、石材等高耗能建材的作用。举例来看。2019 年,我国原木和锯材总产量约为1.58 亿立方米,按保守的木材利用率和木制品使用寿命估算,这些木材的制成品可固定2.8 亿吨二氧化碳至少10 年以上。
可见,倡导鼓励公众多使用木制品,可以固碳于千家万户之中。
推动木材工业发展,以绿色低排放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相比钢材、水泥、陶瓷、塑料、玻璃等材料,木材制品的加工过程排放量最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以陶瓷砖、实木复合地板为例,二者生产能耗限额标准分别是每平方米7.8 千克和1.2 千克标准煤,前者能耗大大高于后者。
木材工业不仅加工能耗低,而且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下脚料、废次品均可以作为生物质燃料使用,在提高木材利用率的同时,减少了化石能源的使用。而且,目前国内众多木材工业龙头企业仍在朝着绿色产品设计、绿色产品生产、绿色工厂建设、绿色供应链营建和绿色园区构成的绿色制造体系方向积极努力。这使得木材工业行业的减碳贡献日趋显现,也更有利于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结合实际制定规则,建立中国特色的林业碳汇交易体系
《意见》提出,建立健全能够体现碳汇价值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林业碳汇具有生态属性,进入市场时又具有经济属性。换句话说,林业碳汇交易就是把森林的生态价值用货币具体表现出来。
碳交易、碳汇交易的概念,以及严格的额外性等相关规则,多引自甚至照搬国外,不接地气。这不仅影响了林业碳汇项目的开发,制约了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希望通过植树造林自主减排的积极性,甚至人为“降低”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做出的重要贡献。为此,要结合实际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林业碳汇交易规则,以使抵消机制更加完善,促进事业健康发展。广东的“碳普惠”制度,福建三明的“林业碳票”制度,都值得肯定和推广。林业碳汇的变现值与经营森林资源的投入相比非常少,主要服务生态建设,不应夸大其经济贡献,更不能炒买炒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