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与碳中和有什么关系呢?
碳排放达峰是指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峰值,就是预测出的将来二氧化碳排放的最大值。我国已承诺,碳排放量将会在2030年达到峰值,即在2030年之后碳排放不再增加,我国的承诺立足于实际情况,即利用可再生能源和相关技术的助力实现这一目标。
碳排放达峰的定义解释
碳达峰是指某个地区或行业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然后经历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标志着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实现脱钩,达峰目标包括达峰年份和峰值。
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经济发展需要消耗能源。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研究院院长邵敏介绍,“碳达峰”就是我们国家承诺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而到2060年,针对排放的二氧化碳,要采取植树、节能减排等各种方式全部抵消掉,这就是“碳中和”。
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关系
碳达峰是碳中和的基础和前提,二者相辅相成。碳排放峰值越低,实现碳中和的空间和灵活性越大,难度越小。我国已宣布CO2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意味着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路径措施
一是在工业、建筑业行业领域大力实行节能措施;二是在交通运输、商贸流通行业领域大力实施减排措施;三是实行电力碳中和措施。即加强可再生能源推广、核能应用、储能发展等;四是采取非电碳中和措施。即提高电气化率、加强氢能推广和碳捕捉、农业碳减排+固废排放与森林碳吸收实现平衡。
为什么要实行碳中和
中国人口众多、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整体脆弱,是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之一,也是受气候变化负面影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中国实现碳中和,将有利于防范灾害性气候“黑天鹅”风险、化解气候变化“灰犀牛”风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气候变化造成的损失。同时,实现碳中和,意味着一个以化石能源为主支持发展的时代终结,一个向非化石能源过渡的时代来临。实现碳中和首先要在某些领域实现碳达峰——即排放达到上限,不再增多。特别是要在钢铁、石化行业和工业生产、燃煤企业等行业领域率先开展碳达峰行动。21世纪将成为碳中和世纪。煤炭将很少被使用,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清洁能源将成为主力军。当人们出行时,无论乘车、坐飞机还是轮船,其动力将主要来自电能、生物质燃油或者氢燃料,而不是汽油或者煤油。届时,人们将呼吸到更清洁的空气,生活方式将更加低碳。实现碳中和与每个公民都息息相关,必须人人参与,坚决做到能选择公共交通就不开车,尽量减少浪费,学会垃圾分类等。
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有什么重要意义?
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角度看,做好“双碳”工作是内在要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同时,我国传统产业占比较高,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尚未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转方式调结构任务艰巨繁重,产业链供应链处于向中高端迈进的重要关口。推进“双碳”工作,持续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将加快形成绿色经济新动能和可持续增长极,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动力。
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看,做好“双碳”工作是战略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不断健全,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但也应当看到,“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应当坚持先立后破,继续推进节能减排降碳,发展清洁生产,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