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底反弹,全球碳交易加速前进。
触底反弹,全球碳交易加速前进。 1 全球市场成交规模
很多人都说,碳交易制度已经死掉了,原因是全球碳市场成交量自2011年达到峰值后持续下降。这个现象没错,但是这是因为全球碳市场此前基本等于欧洲碳市场(2012年占比(99%),而欧盟碳价低迷导致了碳市场整体低迷(这个以后会专门讲)。但随着欧盟自己的改革,以及其他碳市场的兴起(2014年欧盟占比92%),碳交易已经开始触底反弹。
虽然2014年交易量比2013年还要低,但是随着欧盟延迟拍卖欧盟排放配额(European Union Allowance , EUA),供应量下降使得市场价格走高。《市场稳定储备》修正案的通过也刺激了EUA价格的上涨。因此2014年成交额不跌反升。随着欧盟市场信心的回归,以及北美市场覆盖范围扩大,中韩哈新型市场的加入,2015年全球碳市场规模有望触底反弹。
2 全球碳市场分布
总体上看以京都议定书为基石的全球碳市场,正在过渡为以新减排协议为基础的碳市场。过渡期内,全球碳市场分散化、碎片化发展趋势加快。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建立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当成最主要的减排工具。目前全球共建立17个碳交易体系,覆盖35个国家,12个州(省),以及七个城市,更多的国家也在考虑建立本国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碳市场的版图逐渐从欧洲扩大到北美、亚太及南美洲,链接碳市场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目前全球共建立17个碳交易体系,覆盖35个国家,12个州(省),以及七个城市,这些体系占全球GDP的40%。2015年新建的碳定价机制包括韩国碳交易体系以及葡萄牙碳税机制。下图来源于International Carbon Action Partnership (ICAP) Status Report 2015。
这里面,欧盟ETS运行进入第十年,结构性改革议程的重点转向建立“市场稳定储备”(Market Stability Reserve)它将以更灵活的配额供应稳定市场价格并对其进行预测,欧盟目前已达成一致,于2019年开始执行MSR机制。
新西兰碳交易机制开始于2008年,是欧盟之外第二个实施强制性温室气体总量控制和排放交易机制的发达国家。NZ ETS排放交易体系的覆盖范围广泛,对不同行业分不同阶段采取逐步纳入的方式。目前NZ ETS已将林业部门、液化化石燃料、固定能源和工业加工部门纳入碳交易体系。
RGGI是美国东部9个州电厂的碳市场,从2008年开始运行,也经历过配额过剩而碳价下跌的窘境,目前经过改革已经基本成功拯救市场。
加州于2013年正式运行,魁北克与2014年正式运行,两地于2015年成功链接碳市场,在2015年2月和5月实现第二次和第三次配额联合拍卖。
哈萨克斯坦碳交易于2013年1月建立。在一年的试运行阶段后,于2014年1月进入第二阶段。
中国七个试碳交易试点运行良好,深圳、上海、北京、广东、天津五个试点实现第二次履约,湖北和重庆试点也实现首次履约,“两省五市”成为全球第二大碳市场,为2016年全国碳市场的启动奠定了基础。
日本在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后,自2013年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推行一项双边抵消机制。JCM虽然是独立于CDM的一个减排机制,但其在管理方式和运行流程上与CDM基本相似,日本政府将其视为CDM全球减排的补充。可以理解为日本到其他发展中国家购买减排量。
韩国碳交易体系(Korea Emission Trading System, KR ETS)于2015年1月12日启动,在最初开市的一周内累计成交KAU15(Korean Allowance Unit)配额1380吨,截止到7月15日为止,其余时间均无成交。[2]这与ETS运行初期,控排企业担心受到不确定因素影响,对交易持观望态度有关。
此外,巴西、智利、哥伦比亚等16个国家正在世界银行的指导下研究建立碳排放核算以及碳价机制。总而言之,ETS的版图在不断扩大,碳定价机制成为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工具。
自愿减排市场
自愿减排市场是全球碳市场的一部分,不同于《京都议定书》下的减排权交易机制,无需通过国家审定和联合国机构注册而是按照减排量购买者要求的标准执行减排量计算和审定。自愿减排市场交易成本较低,促进了减排量较小、可持续发展特性强的项目参与碳交易。截止到2014年,自愿减排市场共交易44亿美元,将近10亿tCO2e。因为政策刺激作用较弱,新公司的抵消项目越来越少,自愿减排市场的交易价格自2011年开始持续下降。政策变化是决定未来自愿减排市场表现的最重要因素。
全球自愿减排市场交易量及交易金额在2014年略有上升。2014年全球自愿减排市场交易量8700万吨,与2013年的7600万吨相比上升14%。
2014年全球自愿减排市场的交易额为3.95亿美元,与2013的3.79亿美元相比提高4%。但是2014年的平均价格仅为3.8美元/吨,与2013年的4.9美元/吨下降22%。
同时,自愿减排减排中最重要的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在2014年面临着供给过剩和需求量及价格双降的问题。欧盟是CER需求的唯一重要来源,欧盟碳交易市场收紧了CER使用规则以后,CDM注册及签发项目在2012之后呈现大幅回落趋势。
虽然自愿减排市场在全球碳市场中占据的份额依然很小,但是自愿减排项目灵活多样、开发成本低,还在方法学和碳排放“泄露”问题上为强制减排市场提供了有益借鉴。因此自愿减排市场仍将会在应对气候变化、推进低碳发展等方面占据重要位置。
新市场机制
由于京都议定书主导的全球统一市场已经基本失败,目前正在过渡为以新减排协议为基础的碳市场。
2011年12月,UNFCCC第十七次缔约方会议决定建立新市场机制(New Market Mechanisms, NMM),补充《京都议定书》下的CDM和JI。NMM旨在 “更广泛的经济部门”中扩大减缓气候变化活动的覆盖范围,纳入行业及跨行业政策,不再局限于项目及计划层次。与CDM和JI相比,NMM能够为缔约方选择自身适合的减缓活动提供更大的灵活性。UNFCCC制定一般性规则,具体细节由缔约方进行设计。NMM兼具交易机制及抵消机制的双重特性。在排放超过预先设定的配额总量时,缔约方需要从碳市场购买配额单位,而在排放低于预先设定的配额总量时,缔约方则可以向碳市场出售配额。在排放水平低于预先设定的信用阈值(Crediting Threshold)时,缔约方可以向碳市场出售剩余配额。即使排放水平高于信用阈值时,也不会向缔约方施加处罚。
2015年2月7日,环境完整性集团(Environmental Integrity Group, EIG)向NMM提交了国际减排成果转让的会计及环境标准,为巴黎协议的相关内容提供了文本草案。
目前,国际气候谈判的重点在于2015年底举行的巴黎气候大会,主要解决以下三大问题:完成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提出的目标,即达成一项抑制全球变暖的历史性协定;在大会之前,促使各国提交“国家自主贡献”,据此计算和预测是否可能确保地球升温不超过工业革命前2摄氏度;考虑发展中国家的诉求,解决发展中国家融资和技术转移上遇到的问题。中韩两国于2015年6月30日向联合国提交了各自的“国家自主贡献方案”。目前已经有超过40个国家拥有了明确的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以及行动方案;这些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占到全球总量的60%以上。
触底反弹,全球碳交易加速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