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长春房地产将低碳行动进行到底

作者:王 微 发布时间:2022-09-27 21:46:57

导读:" 建筑行业作为耗能大户,在全球低碳经济大的环境下,建设低碳房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其实在长春乃至全国房地产来看,有着浓郁低碳色彩的节能建筑、精装修房屋、配套齐备的大社 "

建筑行业作为耗能大户,在全球低碳经济大的环境下,建设低碳房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其实在长春乃至全国房地产来看,有着浓郁低碳色彩的节能建筑、精装修房屋、配套齐备的大社区等在房地

产行业并不陌生,“环保节能建筑”、“地源热泵供暖”等广告语不断见诸于购房者面前。尽管这些商品房还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低碳房,但是长春房地产市场的开发商已经行走在探索低碳地产的路

上。携带低碳因子的房地产切合了当今时代的主题,深受长春百姓的关注。

  低碳之精装修房屋

  “精装修房屋是房地产的发展方向”的观点,在很早以前就在房地产业界达成了普遍共识,从绿色环保的角度来讲,相比传统的毛坯房装修时大改大拆、浪费严重的现象,精装修房屋因集中建设、

集中装修、拎包即住等特点,一套精装修房屋的装修平均至少减排2吨垃圾。因此,精装修房屋符合低碳地产的发展要求。

  在低碳地产的发展道路上可以看到,领军企业已经行动起来,更是将精装修房屋作为发展低碳地产的一种途径。王石表示:“精装修必然是‘绿色住宅’的第一步。中国有80%的商品住宅都是毛坯房

,自行装修的毛坯房比精装修住宅每套平均多排放2吨二氧化碳。如果全国售出600万套商品房,其中80%是毛坯房,将产生1000多万吨二氧化碳。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

  在长春房地产市场上,尽管精装修房屋并不多见,但是精装修小户型的热销确实事实,比如蔚蓝国际的30-64平方米小户精装公寓受到了不少消费者的青睐。

  低碳之大社区齐配套

  人们日常生活中,开灯、做饭、洗澡、上班、旅行,时时刻刻都在产生“碳足迹”,随着低碳运动的兴起,居民生活的低碳社区也应运而生。低碳社区是通过能源、资源、交通、用地、建筑等综合

手段,来减少社区规划建设和使用管理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并且在不同的功能社区,人们还可以从居家和办公、休闲等各种方面的生活方式上来营造低碳社区的理念。这个低碳社区的空间布局还特

别考虑了“邻里结构”,也就是以人的步行距离设置邻里单元的空间尺度,减少机动车使用率,居民不需要“动用”汽车就能够满足基本的购物、休闲要求。

  目前,长春近城区的土地体量庞大,可供开发的土地较为充分,来自一线的品牌开发商分别在这样的近城区开发了一座又一座的新城,如果这些大盘的配套不充足,业主购物、休闲的需求都需要开

车到市中心的话,必然会造成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的增长,因此,配套齐全的大社区也带有低碳的痕迹。比如一些在城市开发区建造的项目,尽管没有市心的繁华,但是整个社区的配套却很齐全,周边可

供消费者日常生活所需的菜市场、餐饮等场所,社区商业内街有商铺并引进幼儿园或者小学,与其说是一个楼盘,还不如说是一个“城”,居民无需开车出“城”,就能满足日常所需,这也是一种的低

碳生活方式。

  低碳之保温节能

  建筑是耗能大户,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低碳行动除了精装修房屋、地源热泵采暖等方式外,在建筑中使用墙体保温、中空玻璃等新技术与资料,也是低碳减排的一种方式。

  墙体保温是指在墙体上采用保温性高的材料,对建筑墙体实现隔热保温。我国墙体保温通常有三种形式,即外墙外保温、外墙内保温和夹心保温形式,其中外墙外保温技术被广泛采用。外墙外保温

是指垂直的承重外墙的外表面上建造保温层,即给建筑物外壳穿上一件“保温外套”,具有热工性能好、保温效果高、综合投资低、可以延长建筑结构寿命的优点。如果建筑的外墙太薄或使用传热快的

钢筋混凝土墙,会增加空调开机时间,大大浪费了热能和电能。而使用墙体保温能大大减排。另外,中空玻璃等保温性能也比较好,也利于节能减排

  低碳之园区绿化

  据了解,树木的叶子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进行光合作用,散发出氧气和水,森林每生长一立方的木材,可以吸收约1.83吨的二氧化碳,因此植树造林也是节能减排的一种低碳方式。在房

地产开发中,社区的绿化建设也应以低排放为指导,提高绿化率的同时,在树种的选择上也尽量选择吸附二氧化碳能力较强的乔木、灌木和自然生态绿化,尽量减少使用人工草坪等吸附能力基本为零的

绿化方式。

  在长春,不少开发商在园区绿化方面做了不少文章,绿化率有了很大提高,有的开发商不惜重金从大兴安岭移植数万棵大树来美化环境,有的开发商拥有自己的苗圃,以供园区绿化使用。在美化环

境的同时,整个园区静谧而空气清新,受到了消费者的一致赞誉。

  目前,长春市有些小区在设计过程中的绿化率还太低,希望更多的开发商不要着眼于眼前的利益,而应该更多的考虑到整个社会的大环境,将低碳行动进行到底。

Copyright 2015-2022 碳排放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7718号-7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