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碳汇到海洋碳汇
从碳汇到海洋碳汇 海洋碳汇,是指将海洋作为一个特定载体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化的过程和机制。海洋是地球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海洋碳库是大气的50倍,陆地生态系统的20倍,全球大洋每年从大气吸收CO2约20亿吨,占全球每年CO2排放量的1/3左右,是大气CO2巨大的汇。 2022年6月6日,连江县召开金融助力海洋经济发展大会暨海洋经济产业项目集中签约会。让人意外的是,这场大会的第一项程序既不是领导讲话,也不是企业签约,而是“零碳”确认——兴业银行福州分行捐赠了6000千克海洋碳汇,抵消了此次大会的碳排放,创造了全国首次由海洋碳汇实现碳中和的“零碳”会议。
海洋碳汇是指一定时间周期内海洋储碳的能力或容量。海洋储碳的形式包括无机的、有机的、颗粒的、溶解的碳等各种形态。海洋中95%的有机碳是溶解有机碳 (DOC),而其中95%又是生物不能利用的惰性溶解有机碳(RDOC),世界大洋中RDOC的储碳量大约是6500亿吨,储碳周期约5000年,它 们与大气CO2的碳量相当,其数量变动影响到全球气候变化。
海洋中存在着数量巨大的微型生物(Microbes),它们是海洋RDOC的主要生产者---它们可以利用活性溶解有机碳(LDOC)支持自身的代谢,同时产生RDOC。生物来源的RDOC构成了海洋RDOC库的主体,由于RDOC在海水中的代谢周期很长,所以相当于将大气中的CO2封存在海里面。在海水中LDOC的浓度较低,而RDOC的浓度较高,微型生物的这一作用将低浓度的LDOC转化为高浓度的RDOC就好像将水从低水位抽到了高水位,所以这一机制被形象地成为微型生物碳泵(MicrobialCarbonPump,MCP)。
中科院院士、厦门大学特聘教授焦念志领衔的研究团队在研究好氧不产氧光和异养菌(AAPB)的生态分布时获得启发,提出了这一海洋储碳的新机制,为增加海洋碳汇提供了新思路。
能力
地球上的碳元素主要存在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中。虽然全球的碳元素主要以碳酸盐岩石的形式存在于地壳中,但其中的碳元素几乎处于静止状态,较少参与碳循环。所以,海洋是除地质碳库外最大的碳库,也是参与大气碳循环最活跃的部分之一,海洋的固碳能力约为4000万亿吨,年新增储存能力约5亿吨~6亿吨,碳元素在海洋中主要以颗粒有机碳、溶解有机碳和溶解无机碳三种主要形态存在。
从碳汇到海洋碳汇
搞懂海洋碳汇,还得先了解碳汇一词。专业的解释认为碳汇是通过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也有更通俗易懂的业内人士将碳汇比喻为向银行储存现金一样,生态系统中的森林、海洋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储存起来,这种活动即被称为“碳汇”。
由此可见,碳汇的方式多样,海洋碳汇只是其中一种,此外也包括林业碳汇等。
海洋碳汇也即“蓝碳”,是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也被认为是我国实现碳中和路径的重要一环。
2009年,联合国发布的《蓝碳:健康海洋固碳作用的评估报告》中首次提出蓝碳概念,海洋碳汇由此渐入视野,并因其具有固碳量大、效率高、储存时间长等多方面特点得以可持续推进与发展。是指一定时间周期内海洋储碳的能力或容量。海洋作为一个特定载体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化的过程和机制。
海洋不仅能长期储存碳,而且能重新分配二氧化碳,是最高效的碳汇。海洋碳汇不仅可以减缓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而且在保护海岸带免受侵蚀和减轻水体污染等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海洋生态系统是全球最重要的生态系统,影响着全球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安全,人类生存及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均与海洋息息相关。海洋生态环境在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此外,海洋还面临着噪声、低氧、化学污染等威胁,深海采矿也可能于未来几年内正式开启。这一切都将给海洋带来深远的影响,而“生病了”的海洋,将无法继续给我们提供保护和馈赠。
面对海洋环境的严重污染,海洋资源过度地开发利用,导致海洋环境及其资源的严重破坏,近30年来,不少沿海国家和地区相继建立起为数众多的各种类型的海洋保护区,这些保护区根据保护对象的不同,大致可区分为: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区、濒危珍稀物种保护区、自然历史遗迹保护区、特殊自然景观保护区以及海洋环境保护区等等。通过海洋保护区能完整地保存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本来面貌;能保护、恢复、发展、引种、繁殖生物资源,能保存生物物种的多样性,能消除和减少人为的不利影响,因此保护区的兴起,为人类保护海洋环境及其资源,开辟了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