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碳汇 > 正文

实现碳中和的意义是什么?

作者:碳排放资网小编 发布时间:2022-05-12 10:14

  实现碳中和的意义是什么?  随着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气候危机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大,越来越严重,几近无处不在。由于全球变暖,我们正在经历热浪、洪水、干旱、森林火灾和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全球平均气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上升,全球变暖水平保持在相比工业化前不超过1.5℃以下的可能性迅速降低,人类跨越不可逆转的翻转点的风险也在增加。

  2020年9月,中国向世界宣布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这不仅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策,也是基于科学论证的国家战略,既是从现实出发的行动目标,也是高瞻远瞩的长期发展战略。

实现碳中和的意义是什么

  为什么要实现碳中和?

  碳达峰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

  碳中和,也就是净零排放,指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所必需的碳排放,通过森林碳汇和其他人工技术或工程手段加以捕集利用或封存,而使排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净增量为零。

  《巴黎协定》所规定的目标,是要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缔约方,立即明确国家自主贡献减缓气候变化,碳排放尽早达到峰值,在20世纪下半叶实现碳中和,在20世纪末将全球地表温度相对于工业化前上升的幅度控制在2℃以内。不仅如此,各缔约方还将为争取实现1.5℃的温控目标付出努力。

  目前,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增幅已经超过1℃,中国升温幅度高于全球平均升温水平。如果继续以目前的速率升温,全球温升幅度可能会在2030年至2052年达到1.5℃。

  全球升温已经导致气候风险越来越高,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因此,多数发达国家在实现碳排放达峰后,明确了碳中和的时间表。例如芬兰确认在2035年,瑞典、奥地利、冰岛等国家在2045年实现净零排放;欧盟、英国、挪威、加拿大、日本等将碳中和的时间节点定在2050年。一些发展中国家如智利,也计划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

  温室气体排放有多种,但主要是二氧化碳,占73%。近年来,中国积极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采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等方式节能,提高能效。通过推进碳市场建设、增加森林碳汇等一系列措施,使得温室气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中国采取行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尽早达峰迈向近零碳排放,这不仅是国际责任担当,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需要和保障。

  怎么才能实现碳中和?

  应对气候变化,包括减缓和适应两方面的工作。碳中和瞄准的是减缓气候变化。

      
如何才能实现碳中和?

  看一看你我的生活:

  坐车——普通汽车需要燃料、新能源车需要电;

  吃饭——做饭要用煤炭、燃气,或者用电;

  玩手机——不管插电还是充电宝,都离不开电……

  除直接的化石燃料燃烧,我们的电大部分来自燃煤电厂,少部分来自风能、太阳能等非化石能源。而工业生产、建筑、交通等也是碳排放的集中来源。

  可见,实现碳中和,需要经济社会全面转向绿色低碳。

  专家指出,碳中和必须做好“加减法”——一手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一手增加碳汇、发展碳捕集和封存技术等,实现排放量和吸收量的平衡。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尘说,减缓措施产生效果需要很长时间,但眼下气候变化的很多影响已经发生,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必不可少。她举例说,现在光热水等条件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对农业生产中的种植调整、品种选择等提出要求,这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成本投入。

  碳中和”是1997年,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而提出的概念,是指在某一时间点,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于抵消量相等,实现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中国在2020年联合国大会上承诺,力争2060年实现“碳中和”。

  碳中和对于气候变化、各行业产业升级、国家经济运转模式转变都产生深刻影响。

  实现气候控制

  “碳中和“是《巴黎协定》中解决气候变暖,实现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的主要抓手。

  中国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国际义务承诺,对全球气候意义非凡,将推动全球气候目标提早实现5-10年。

  促进产业升级

  各个国家主要通过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为主要方式的经济刺激手段进行碳排放量控制,来实现”碳中和“这一目标的实现。

  被赋予经济价值的碳税与“碳排放权“交易,通过影响企业成本,促进企业在思维上由”单一资源利用型“转向”循环经济“模式转型、升级产业结构、清退低端产能,来应对新竞争市场的形成。

  推动经济运转模式转变

  “碳中和“作为经济的抓手,通过影响各行业的运转模式,间接推动整个社会由传统经济模式,过渡到末端治理模式,最后发展形成循环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模式的成熟运转,将有助于帮助一个国家拜托能源依赖、增强经济运行独立性。

Copyright 2015-2022 碳排放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7718号-7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