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碳汇 > 正文

 什么是“蓝碳”?有什么用处?

作者:碳排放资讯小编 发布时间:2022-06-18 10:10

  什么是“蓝碳”?有什么用处? “蓝碳”是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蓝碳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蓝碳可以有效去除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海岸带生境因其得天独厚的条件非常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因此它是世界上生产力最强的生境之一,其产量堪比生产力最强的农作物。海岸带生态系统借助光合作用把生物群呼吸的过量二氧化碳以有机物的形式固存,从而去除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什么是蓝碳有什么用处

  红树林、盐沼和海草牧场富余的有机碳产量埋藏在沉积物中,可以储存千年之久,是一种最强大的自然碳汇。尤其是海草牧场,它们积聚的物质达到一定程度后能够极大地增高海底海床,形成厚度超过 3 米的沉积层。

  在新的科学认识下,蓝碳还包括之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的微型生物固碳储碳。因此,蓝碳的概念涵盖了海岸带、湿地、沼泽、河口、近海、浅海和深海等海洋环境的碳汇。

  其次,蓝碳还可以通过减少水流、改变湍流及削弱波浪运动,增强沉积作用并减少或避免沉积物的再悬浮。海岸带生境能将物质积聚在海底使其成为高效的碳汇,年全球贡献碳量为 1200 亿~ 3290 亿吨,这至少占全球海洋沉积物中碳埋藏量估计值的一半。

  可见,海岸带生境的面积不到海底面积的 0.2%,却约占海洋沉积物有机碳埋藏总量的50%,是生物圈最密集的碳汇之一。但是因为对蓝碳机制和作用的理解刚刚起步,在全球碳循环的研究中及全球自然碳汇清单中,人们忽视了海岸带生境。

  蓝碳的由来

  2011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联合国发展计划组织、国际海事组织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等5个机构联合发布了《海洋及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蓝图》报告。该报告提出,为了保护和重建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实现海洋资源和生态系统可持续和公平利用,应建立全球性蓝碳市场。

  该报告提出,为了实现通过保护栖息地直接创造经济收益,在全球范围内推动蓝碳计划,需要建立统一的监测和认证标准,并建立海洋植被生态系统服务经济价值的评估方法。

  海洋和沿海生态系统的碳捕获及碳储存信用额度可以在国际气候变化政策框架内使用。努力把海洋和沿海生态系统建成被广泛接受的新型碳交易市场,并设立全球蓝碳基金。

  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应建立全球性蓝碳市场

  目前,全球60%的主要海洋生态系统已经退化,或者仍在被人们强行利用。在过去50年里,红树林面积减少了30%~50%,珊瑚礁减少了20%,沿海地区生态脆弱性大幅提升,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与此同时,海洋吸收的二氧化碳比例已接近26%,导致海洋酸化,并危及整个海洋食物链以及有赖于此的社会经济活动。

  其实,一些现象不是现在才出现的,但由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增加和技术进步等累积压力,这些现象日趋加剧。此外,位于大洋深处的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栖息地往往具有重要价值,但没有得到充分认识和保护。

      蓝碳意义 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
      发展蓝碳事业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

  一是发展蓝碳将有力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蓝碳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模式和新机遇。大力发展蓝碳将构建一个以海洋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蓝碳经济新模式和蓝碳产业链。蓝碳经济是利用二氧化碳、过剩营养盐等传统经济副产品,提供生态服务和生态产品的减碳经济,经济发展的驱动力由化石能源转变为自然生产力,不仅增汇固碳,还将催生海洋生态工程、生态旅游、生态养殖等相关产业发展,形成碳服务、碳交易等新型业态,也将创造出更为优美的人居环境,大幅提升地区竞争力,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创造条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二是发展蓝碳将有效促进我国海岸带生态系统保护。受海洋和海岸带过度开发影响,我国海岸带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总体上呈退化趋势,自然保护区以外的蓝碳生态系统缺乏保护。发展蓝碳将彻底改变保护格局,实现点状保护向全面保护转变,改变保护观念。把碳汇价值纳入经济活动,将极大提高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保护环境的积极性,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从“要我保护”向“我要保护”转变。

  三是发展蓝碳将极大提高我国生态系统碳汇能力。蓝碳是最有潜力和希望大幅增加自然碳汇,并创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领域。我国面临红树林、海草床和盐沼大幅衰退的现状,通过实施海岸带综合管理,有效降低人类活动干扰、积极推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除非法围填海等毁灭性开发活动外,受损生境地形地貌在潮汐、海流的作用下可恢复到原始状态,仍可供蓝碳生物生存。

Copyright 2015-2022 碳排放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7718号-7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