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碳金融 > 正文

中国碳金融市场特征

作者:碳排放资网小编 发布时间:2022-03-31 11:46

  中国碳交易市场的特点从近10年来,全球碳金融市场出现爆炸性增长趋势,面对气候变化框架下全球碳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和中国现实,一方面要在国际谈判中推动资金技术转移机制,另一方面要布局国内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力争从碳信用供给国发展成为全球碳金融中心。从目前各个碳市场的交易情况来看,中国碳交易市场具有以下特点。

中国碳金融市场特征

  政策敏感性高

  配额的稀缺性主要由政府来决定,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干预市场,包括设定不同的配额分配方法、间歇性的举行拍卖、拍卖价格等。理论上说,中国碳交易价格的形成应该与企业的边际减排成本挂钩,但不同试点地区市场碳交易价格相差巨大,可以看出市场在价格形成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并不大,更多的是基于配额分配和排放数据核算中的政府行为以及政府拍卖底价制度带来的价格预期。

  配额集中度高

  大多数配额由大型排放企业拥有,例如湖北市场中的武钢和上海市场中的宝钢,这使得碳交易市场价格受企业履约季的影响较大,容易形成季节性波动,同时大型排放企业的履约行为对市场的影响力很大。这种分配不均衡的状态也直接降低了个人投资者的参与度,抑制了市场的活跃度。

  信息数据可得性差

  目前不管是企业的排放数据还是交易所的交易数据都没有得到充分的披露。一是信息披露制度还未建立;二是相关主体对数据的披露持谨慎态度,信息的匮乏也对投资者的交易行为产生了抑制;三是排放核算中的一些参数值不确定,甚至出现了履约前两周政府机构突然宣布变更核算参数的情况。

中国碳金融市场特征

  隐匿中的市场机会:创新业务模式

  目前中国碳交易市场还处于萌芽期,市场搭建工作还未全面完成,这对低碳领域的从业机构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结合中国现有的碳交易市场发展状况和中国企业在欧盟碳交易市场中积累的经验,可以创新出很多业务模式,具体可以分为创新的传统业务和全新业务两大类。

  创新的传统业务

  创新的传统业务就是在原有业务模式基础上的创新。随着国际碳市场的衰退和国内碳市场的兴起,原有的CDM项目开发现在已变为国内自愿减排项目开发。国内自愿减排项目开发包括全新项目的开发、原有CDM项目在注册前产生的减排量开发和原有CDM项目转为国内自愿减排项目的开发三种。

  原有的碳资产管理模式为CDM项目管理,主要是单向的将减排量在欧洲出售,相应的管理工作单纯是项目管理,并没有参与到碳市场核心的交易和资产管理业务。如今中国启动自身的碳交易市场,促使碳资产管理工作发生巨大的转变,碳交易时代的碳资产管理服务涉及整个资产流动环节,包括给企业做低碳规划、碳盘查、企业配额申报、碳排放信息报送与优化系统的搭建、减排量的开发、配额和减排量的交易与管理,以及公司碳约束分析、碳市场分析、碳市场分析工具创新等研发类服务。这些潜在业务可被统称为“碳资产综合管理服务包”。目前,低碳规划、碳盘查、配额资产交易与管理等市场需求已经开始逐渐产生。

中国碳金融市场特征

  全新业务

  全新业务是在日益蓬勃的碳金融市场中寻找到的潜在的可盈利业务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类。

  平台机构的投资

  目前碳交易市场涌现出许多平台,这些平台将成为今后市场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平台机构进行股权投资是行业内公司进行战略布局的重要举措。例如国家电网等投资参股国内主要碳交易平台——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减排量项目的第三方审定和排放核查机构也拥有一定的市场空间。碳交易催生的信息服务平台将为排放企业降低碳约束的成本,为投资者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等便利。国际碳市场已经出现过洲际交易所(ICE)以数十亿美元收购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汤森路透集团10亿美元收购PointCarbon的案例。

  现货交易与创新

  目前广东省的配额发放过于宽松,致使买家稀少。控制排放企业与买家之间的配额买入期权产品可以帮助广东控制排放企业避免因配额过多卖不出去造成的经济损失,由于该产品属于非标产品,无需通过交易所交易,满足了国家政策对交易所进行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限制。

  互换交易与套利

  目前彼此分割的试点地区使配额有了区域限制,从而产生了七个不同地区的配额,也就是七个交易产品,再加上减排量的交易,共有八种交易产品。利用每种配额与减排量、区域配额之间差价的互换交易可以为投资者带来套利空间。

  资产优化管理

  欧盟碳交易市场主要的参与方,无论是EDF、Enel、Statkraft等排放企业,还是Vitol、ICIS等交易服务提供商,都拥有一套自主研发的能源产品资产优化管理系统,包括碳配额资产、减排量资产、燃料、能源产出量等的优化组合。在燃料价格、能源产品价格走向市场化的背景下,这一新兴业务将对所有排放企业带来深远影响。

  碳资产的质押

  碳资产的资产属性使其天然具有质押融资的功能。探究其质押融资的可能性是寻求业务创新的一大突破口,目前一些金融机构已经在该项业务上有所尝试。在深圳市场和北京市场的交易所和参与者甚至提出了6折的较高的抵押折扣率,可见该项业务的潜力不容小觑。对于动辄上千万吨量级的配额拥有者,在适当的时候完全可以利用这一新型资产建立新的盈利模式。

  第三方核查业务

  随着越来越多的非试点省份逐渐加入到全国碳市场,一系列的前期准备工作迫在眉睫,其中核查业务为重中之重。核查是指政府指定具备一定资质的第三方核查机构对排放企业的碳排放量进行计算和核定,使得排放企业的碳排放量可测量、可核实,确保其排放量的透明性和权威性,为企业的碳减排奠定数据基础。目前,各个省份的碳主管部门都在对核查业务进行招标,该项业务在未来将有很大市场潜力。

  最近国家发改委表示,中国将加快推进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建立健全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力争到2017年全面启动全国碳交易市场。预计,到2017年中国将形成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全国碳交易总量将达到50亿吨,为EUETS的2.5倍,成为全球最大的碳市场,届时各种碳交易、碳金融的创新产品都将层出不穷,参与主体也会日渐增多,需要我们提前布局,把握机会。

Copyright 2015-2022 碳排放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9007718号-7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