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ER梳理及重启建议
CCER梳理及重启建议 从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CCER)暂停受理迄今已过去五年。随着《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国务院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1+N”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出台,双碳国家战略深入贯彻,各级政府和各行各业的双碳方案不断深化落地,配套政策体系不断细化完善。对《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出台以及CCER重启的呼声越来越高。
一、CCER的由来
追根溯源,碳的事情起源于国际上达成的以应对全球变暖为代表的气候变化共识,碳交易市场则起源于《京都议定书》框架下的碳交易减排机制,清洁发展机制(CDM)赋予了自愿减排项目产生的减排量可以通过抵消机制来履约的灵活性,由此产生了碳交易市场的基于CDM机制下的核证减排量(CER,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产品。
CCER是个舶来品,是我国启动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后用于国内碳市场的核证减排量(CCER,China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CCER机制作为我国碳配额交易市场的有效补充,设计初衷和CER一样,都是为了推动全社会的碳减排项目建设投资,调动引导全社会自觉参与碳减排活动的积极性。
CCER相关信息可参考中国自愿减排交易信息平台,从CCER体系2013年启动运转至2017年3月暂停,我国CCER共公示项目2937个,备案1315个,备案的总减排量超过76500万吨;完成减排量备案项目254个,备案减排量超7800万吨CO2e,取得了丰硕的减排成果,支持了一大批可再生能源项目、甲烷回收利用等节能减排项目的投资运行,为我国实现低碳绿色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减排经验,初步实现了CCER的预期使命。
二、CCER的法规体系
我国CCER体系在全国七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启动前就已经系统成型。2012年6月,国家发改委印发施行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对国内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的方法学、项目、减排量、审定与核证机构、交易机构等5个事项实施备案管理,明确了CCER的全流程管理、备案和交易程序。该办法的施行标志着CCER全流程体系的规则建立,这是我国自愿减排交易的基石,也是国内CCER交易的根本依据。
后根据国家发改委2017年发布的第2号公告,国家发改委暂缓了上述5个事项的受理,因此从2017年3月迄今,整个CCER体系是停滞的,直至《暂行办法》修订完成,才会将依据新办法重启受理相关申请业务。
三、CCER的开发流程
从项目识别到完成交易,一个完整的CCER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程序。
(一)项目设计
项目设计主要是在初步识别的基础上,对拟开发的CCER项目进行项目活动描述,方法学适用分析,项目边界描述,基准线情况描述,额外性论证,减排量计算,监测计划编制等的论证及报告编制,是对该项目是否符合CCER体系规则的系统性阐述,项目设计的成果是项目设计文件,是一个CCER项目的最基础文件。
(二)项目审定
项目审定是在项目业主完成了项目设计文件后,由第三方审定机构进行独立审核,按CCER规定的原则、程序和要求审查评估项目设计文件及辅助文件,确定拟议项目活动是否合规合格,并出具审定报告的程序,项目审定的成果是正面的审定报告。
(三)项目备案
项目备案指主管机构(目前是生态环境部)在提交的项目设计文件和审定报告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委员会将一个经审定合格的项目再次进行技术评估,通过评估的项目将在CCER规则下正式备案,并由主管机构授予项目备案函的程序。项目备案意味着该项目得到了官方承认,是一个合格合规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
(四)项目监测
项目监测是根据项目设计文件,在项目日常运行中由项目业主负责监测记录相关参数和数据,根据计入期内项目实际运行数据,对项目该周期内实际产生的减排量进行核算并编制监测报告,是符合减排项目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实的“三可原则”(MRV)的具体体现,最终成果是项目监测报告。
(五)项目核证
项目核证是在项目业主完成了项目监测报告后,由第三方核证机构进行独立审核,按CCER规定的原则、程序和要求审查评估监测报告及支撑证据文件,确定项目活动产生的减排量是否准确可靠,并出具核证报告的程序。项目核证的成果是项目核证报告。
(六)减排量备案
项目减排量备案指主管机构在提交的监测报告和核证报告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委员会将项目运行期间实际产生的减排量再次进行技术评估,通过评估的减排量将在CCER规则下正式备案,并由主管机构在自愿减排登记簿账户予以确认,并授予减排量备案函的程序。
(七)交易
完成减排量备案意味着项目业主已经被授予了CCER现货,CCER量在业主开立的自愿减排登记账簿的一般持有账户中。将一般持有账户的CCER转到交易账户,再转入到已开户的可交易CCER的九个交易所之一,就可以在交易所挂牌交易了。
全国CCER市场有望2022年重启,碳市场迎来新机遇与挑战
自2021年7月16日正式启动上线交易以来,全国碳市场累计运行114个交易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
按履约量计,履约完成率为99.5%。12月31日收盘价54.22元/吨,较7月16日首日开盘价上涨13%,市场运行健康有序,交易价格稳中有升,促进企业减排温室气体和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的作用初步显现。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近日透露,目前国家正积极筹备重新启动核证自愿减排量项目的备案和减排量的签发,全国CCER市场有望在2022年重启。
在欧洲,欧盟碳市场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是碳交易体系的领跑者,中国还是处于较晚的起步状态。重启后会面临哪些问题与机遇,我们先看看国际欧盟的碳市场发展。
欧盟碳市场经历四个阶段:
2005-2007年第一阶段(试运行期):配额主要以免费发放的形式分配,由欧盟成员国以自下而上的形式制定各自限额,配额供给过剩,碳价一度跌至0元;
2008-2012年第二阶段:配额发放方式仍然采取欧盟成员国各自制定的形式,免费配额发放比例削减至90%,然而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工业能源需求减少,碳价仍处于较为低迷的阶段;
2013-2020年第三阶段:2013年后欧盟改革碳排放额度确定方法,取消国家分配计划,采取总量控制的形式统一欧盟范围内的碳排放量;
2021-2030年第四阶段:该阶段仍采取总量控制的分配方式,配额总量发放上限将从逐年减少1.74%变为2.2%,同时2019年初建立了市场稳定储备(MSR) 来平衡市场供需,应对可能出现的市场冲击,碳价于2018年起快速上行至2021年5月突破50欧元创新高,在MSR机制下欧盟碳市场逐步进入稳定运行期。
综合来看,欧盟碳市场前期配额供给过剩导致碳市场运行停滞和碳价低迷,后续通过减少碳排放配额上限,利用拍卖增加参与主体碳排放成本,使市场回暖。
受减排目标的压力,欧洲制造业纷纷选择向可以减轻传统能源依赖的制造服务业转型,欧盟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从1991年的19.8%下滑至2020年的13.6%,而同一时期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从1991年的59%爬升至2020年的65.8%,由此让欧盟过去15年GDP的增长划出了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呈负向关联的漂亮轨迹。
碳市场让欧盟能源结构呈现不断优化的格局。为应对EUETS规则,欧盟企业被迫选择其他替代型能源维持生产,或者对现有技术进行进一步研发和创新以减少碳排放,欧盟的能源结构由此发生较大变化,风能、水能、光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快速增长,欧盟的电力供应由此迅速地向多样化清洁能源转变,其中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上升到60%,超过煤炭和核能成为最大的发电来源,并且电力部门成为了欧洲最早脱碳的行业。
为什么要重启CCER,CCER需求将达到每年3.5亿至4亿吨。
2017年3月,发改委公告因CCER管理施行中存在着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量小、个别项目不够规范等问题,因此暂缓受理CCER方法学、项目、减排量及备案的申请,当时留有592个尚未备案的项目申请,目前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正在积极制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未来将依据新办法受理相关申请。
首批纳入全国碳市场配额管理的电厂重点排放单位排放总量预计超过33亿吨/年,按照5%的碳排放配额抵消比例,全国碳市场初期每年CCER需求量约为1.65亿吨/年。
据北京环交所预测,未来全国碳市场扩容至八大行业后,纳入配额管理的碳排放总额规模将达到70-80亿吨/年,届时CCER需求将达到3.5-4亿吨/年。
同时,全国碳市场对于碳信用抵消的限制条件较地方试点市场更为宽松,没有项目类型和项目地域的限制,将有助于现有CCER减排量的快速消化。因此,多名业内人士认为,重启CCER的备案签发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
CCER重启后,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电力行业向八大行业覆盖,CCER交易会更活跃。
目前纳入碳市场管理的行业主要为电力行业,全国碳市场扩容呈现加速态势,生态环境部表示钢铁行业“十四五”期间将尽早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此外,水泥、化工、电解铝、造纸等行业前期已完成较多的准备工作,生态环境部考虑在“十四五”期间将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等八个重点排放行业陆续纳入全国碳市场。
当碳交易市场由电力行业扩大到八大行业时,CCER作为碳市场的补充产品,也会迎来上升空间,达到活跃交易的状态。
2、碳配额收紧核算加强,CCER价格会进一步上涨。
可以发现,碳配额的松紧程度、发放方式直接决定了碳市场的活跃程度以及碳价水平。2021年下半年,碳市场开盘后活跃度不高,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与碳配额过于宽松有关,因此收紧配额的呼声愈发高涨。
张达表示,碳配额变化的核心在于基准值的调整。“原来一些企业缺乏实测值,所以按照具有一定惩罚性质的默认值来计算。今年许多企业的实测数据已经进一步完善了,因此更贴近企业的实际情况,同时提出了技术进步的要求,所以基准值有所降低,相当于收紧了碳配额。”
根据一项预测,在2022年,全国排放交易计划 (ETS) 中的碳价可能达到每吨 65 元(10.19 美元),而 2021 年底为每吨 54.22 元。业内专家认为,随着中国欢迎更多参与者进入市场,交易量将进一步增加。3、防止“一窝蜂”涌入CCER市场。
这次重启CCER项目备案可能带来新一轮“建设潮”,应避免短时间“一哄而上”,扰乱碳配额市场价格,对碳交易的减排成效造成负面影响。
3、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保证CCER市场的健康有序运行
2021年多地核查碳排放数据的过程中,披露了多起数据质量有问题的案例,包括燃煤元素碳含量检测报告造假,个别企业甚至伪造、篡改碳排放数据。
庞军认为,亟须健全相关数据统计和核查工作,利用大数据分析、区块链等技术手段,组织和落实精细化的制度设计,避免出现数据造假、数据模糊等情况。
4、做好低碳减排政策工具之间的衔接。
除了碳排放权交易,还包括绿色电力市场化交易、绿色电力证书认购交易、用能权交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