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交易碳排放权
为什么要交易碳排放权?什么叫碳交易?
它是指碳排放配额,或者说碳排放权的交易,是人类实现气候治理的一种市场手段。就是先由公共权力的代表者政府,根据国家减排的总目标制定一个排放总量,再按照一定的方法,把总量分配给各个排放主体,同时允许排放主体自由交易各自的配额
排放主体同时也是交易主体,在配额总量限制下,如果你用不完自己的配额,那就可以把它拿到市场上来卖;如果你的配额不够用,就要在市场上从别的交易主体那里买;配额的价格,由买卖双方自由协商。这就是碳交易
碳交易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人类要发明一种交易碳排放权的方法?为什么“交易”比“交税”好?
欧盟最初搞碳交易,是为了解决在国际气候谈判中遇到的问题。1997年,欧盟主张发达国家应该承担强制减排义务,发展中国家承担弹性的自愿减排义务,这就是著名的《京都议定书》的由来。但是美国不同意。它觉得这样做,自己减排压力太大。它提了个条件,除非搞一个国际碳交易市场,发达国家可以购买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权,否则就不签字。欧盟为了和美国达成协议,就选择了妥协,这就是它发展碳交易的最初原因
碳交易有可能降低社会的总减排成本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科斯认为,解决经济活动的外部性问题,首先要界定产权。比如我们明确规定,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是一种权利,只不过每个主体都有限额。他们发现,如果我们允许企业之间按照一定价格相互交易排放权,就可以降低总成本
举个例子
炼钢厂和造纸厂
两个企业每年都排放50吨二氧化碳,而我们给它们的配额都是40吨。也就是说,它们俩今年都要减排10吨,总共减排20吨
现在造纸厂减排的成本是一吨100块钱,减排10吨,要花1000块钱。而炼钢厂减排的成本是一吨200块钱,减排10吨,就要花2000块钱。两家企业总共减排20吨,总成本就是3000块钱
如果允许两家企业互相交易排放权,炼钢厂会找到造纸厂说“你看,你减排的成本是每吨100块钱,比我低,这样吧,你把你40吨的配额卖给我10吨,我给你每吨150块钱,行不行?”造纸厂一听,觉得可以接受,所以就成交了
我们再算一下总成本。造纸厂要减排20吨,一共花2000块钱,但是它向炼钢厂卖了10吨配额,又赚了1500块钱,所以一共花了500块钱。而炼钢厂没有减排,还买了10吨配额,一共花了1500块钱。两个企业的成本加起来,是2000块钱。你发现了么,总成本被降低了
为什么规定碳排放权交易?
首先,外部不经济。一个经济主体在进行经济活动时,对外部产生不利影响本应该付出成本却没有;一个主体在进行经济活动时,对外部产生有利影响本应该取得收益却没有,很明显市场失灵了。
其次,科斯定律。科斯第一定理:如果交易费用为零,不管初始产权如何安排,当事人之间的谈判都会导致财富最大化安排,即市场机制会自动达到帕累托最优。科斯第二定理:在交易费用大于零的世界里,不同的产权界定,会导致不同效率的资源配置。
第三,针对外部性的公共政策。当完全依靠市场起作用时,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市场均衡下的资源配置并不是最优效率的。那么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呢?
1.命令与控制政策:管制
2.矫正性税收与补贴(庇古税)
3.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
要建起碳市场,一个前提是相关企业先形成共识,那就是过去排放碳就是要要付出成本的,只是以前没有收。现在要付出成本,本来就是应该的。有了这个共识,市场运转就有了基础。
接着,就是如何更低成本地运行,也就是能让企业找到更低成本的对应办法。就像村里收割完粮食,要一起运回村里,分配任务时可能是按人均分的,但每个人力量大小不一样,那些身体瘦弱的,就可以跟强壮的商量,你多背点,我少背点,到时我分的口粮也给你一点。强壮的一想,反正我背得动,还得多得粮食,何乐而不为。而且从整体看,也是提高了效率的,以前可能强壮的人半天就运完了,瘦弱的一天也运不完,拖慢了整体的时间,大家可以交易后,总体上不到一天也搞定了。
但如果以终为始来看,最后的目标是所有企业都减排甚至都切换为清洁能源,那只靠这种交易也有局限。随着总配额的不断减少,大家都没有余力了,就会想更多办法,用上新机械来解决。不过这个过程可能太长了,满足不了国家总体的要求,也需要多维度推进吧。
碳交易是控制碳排放的最优安排。“最优”体现在三个方面,排放主体明确,激励机制优越和保护体系健全。
——“主体明确”。有了碳排放交易权,企业就有了动力去对外展示有明确主体的排放量,而不会像纳税那样藏着掖着。全世界都一样,都不愿意纳税,能避税地还想着法儿避税,所以,如果以税收为手段控制碳排放,不仅治理成本高,而且效果不彰。采取碳排放交易权,不仅让企业主动展示碳排放权,还能让政府治理成本趋近于零。
——激励机制优越。在碳交易权,让碳排放量从成本负担转变成了可变现的资产。只要是资产,就有交易价值,那企业一是会变着法儿降低排放量,把节约下来的碳排放量转变为资金,这就让企业的商业模式多了一种可能。这就是外部成本的内部化。
——保护体系健全。只要是交易,就有主体。只要是主体,他的合法权力就会受到法律保护。这种制度安排让市场对碳交易有了长期稳定的预期。市场主体才有意愿长期致力于推动减排。
总之,碳交易就是一个典型的市场化了的外部成本内部化的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