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是什么?它和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吗?
碳中和是什么?它和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吗?其实“碳中和”很好理解。简单来说就是让温室气体的排放与净化达成平衡,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其与生态良性循环的构建有着相当强的联系,要达成降低碳排放的环保目标,碳中和是关键步骤,主要是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二氧化碳排放量从而实现零排放零污染。
当前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深度与日俱增,实现能源产业的战略性调整是破除能源存储“围城”的重要因素。将“碳中和”作为一个战略目标来执行,也是当下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地球的必要条件。去年和业内人士做过一些交谈。总结起来是三个点:一个是 “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所带来的技术革新会为企业带来更多新的红利,推动企业的良性发展。在环境信息传播这个领域,具有构建互联网生态和触达用户群体等多方面优势的互联网公司相比传统的化工企业会做得更好。相比“碳中和”这个概念,“低碳生活”这四个字我们会更为熟悉。
在以纸媒为主体的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方式较为单一,传播效果难以预测,尤其是针对这类公益环保的理念,用户的影响效果和信息到达率明显有限。毫无疑问,在信息传播渠道上,互联网正无时无刻影响传达着“碳中和”的理念。信息不对称性的问题已经逐步缓解,一个新概念的传播和推广不再是高大上的空中楼阁,而是能实现其直接与人们的生活相连接。人们在通过各类社交媒体了解到更多与“碳中和”、“低碳生活”相关内容的同时,也可以借助社交媒体为“碳中和”的实现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微信就属于典型的互联网公司领域的低碳生活理念先行者,其通过对移动生态的打造,不仅让企业多方面受益,也影响着每一个用户走向低碳生活。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再熟悉不过的操作,像去餐厅直接微信扫码点餐,开发票是电子发票,生活缴费全都在手机上一键完成等等;这些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无纸化进程。在环保信息的传播上,互联网予以了更佳的一种方式——让环保成为一种习惯。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让环保理念从“宣传”走向“传播”。这是跨越性的一步,也是近几十年来在环境信息传播方面政府、企业所遇到的最大问题,如今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微信最近推出的“碳中和”小程序答题公益活动就直接将碳中和这个概念拆解成生活化、趣味化的科普题目,帮助更多用户快速了解碳中和这个看似很大的话题。用户每天可答3道题,每答对1题都将获得公益金,由微信通过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进行捐赠,用于支持植树种草、湿地保护等碳中和公益项目。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科普变得尤为重要,人们需要的是更多精准的、科学的信息。而地球上的每一个人也都在无时无刻地影响着这个世界。当人们处于工作中,他们的每个决策都会带有其认知印记所在。当环保的理念于人们的认知中足够强大的时候,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其决策和执行,我们可以说,如果我们对公益的理解足够深,践行其理念的十万只蝴蝶扇动翅膀,足以引起天空下的一阵风浪。
事实上,我国人民理解“碳中和”这个概念的时间是非常早的,像植树造林、节能减排都是它在实践层次的体现,只是近年才将它作为一个固定的概念提出来,这是一个让我们重新去认知、理解、强化的契机。我更希望能看到更多像微信一样的有能力的互联网企业和有影响力的人物,他们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来进一步推广碳达峰、碳中和的理念,让它屡次出现在公众事业中并不断强化公众的认知。唯有这样,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才能实现。这不仅仅只是我们对未来生活的绿色憧憬,更是我们送给子孙后代的一份礼物。